第三章 太子的悲劇(1 / 3)

貞觀事業蒸蒸日上,國本問題逐漸吸引大唐君臣的注意,盡管李世民對自己的嫡子悉心培育,但太子之位卻有重重風波,讓人憂心忡忡。李世民心力交瘁,長孫無忌位置尷尬,進不能言退不能勸,隻能看著一幕幕皇家悲劇在自己麵前再次上演。

一麵想為李世民分憂,一麵想給自己留好後路,長孫無忌在這場皇位繼承權的鬥爭中,究竟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他是否得到了自己滿意的結果?

三個外甥

李世民和長孫皇後育有三子,長孫皇後走得早,長孫無忌時時留意外甥們的成長情況。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三個孩子,各有各的特點。嫡長子李承乾,八歲便被李世民立為太子,聰明可愛,不論學什麼都一學就會,並說得頭頭是道,受到老師們的一致誇獎;老二李泰(在諸子中排行第四)才華橫溢,寫得一手好字,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老三李治(排行第九)年幼喪母,李世民親自帶在身邊撫養,他年紀尚小,性格軟弱。

長孫無忌對三個外甥雖然關愛,但並不特別表現出來。他的身份是外戚,不宜與哪個皇子特別親近。何況,他本身是太宗的心腹大臣,如果與太子接觸過多,就會引來朝臣們的彈劾,甚至還會引起李世民不必要的猜疑。

而且,長孫無忌親自參與過“玄武門之變”,他更是明白皇位繼承人能否順利登基,也要靠天時地利,在局勢明朗之前,他應該靜觀其變,而不是早早顯露自己的意思,與某個皇子交好,讓其他可能繼承皇位的皇子側目。

從更深一層考慮,就算自己有中意的人選,以長孫無忌的穩重個性,他更不可能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意思,他必須站在一個公允、不結黨、一心為君王、為社稷著想的位置,李世民才有可能采納他的建議,而不懷疑他有私心。

幾番思考,長孫無忌便與三個外甥保持著最恰當的距離,在旁人看來,長孫無忌對李承乾、李泰、李治一直冷眼旁觀,既不指導,也不維護,仿佛他和這三個人並沒有親密的血緣。長孫無忌卻清楚地知道,不論對外甥們,還是對自己,這便是最好的態度。

長孫無忌一直認為,李承乾將來繼承大統是件板上釘釘的事,絕對不會有波折。一來李承乾本人聰明;二來李世民下了血本培養太子,從小就給他找最好的老師,陸德明、孔穎達、李綱,個個都是當世大儒。一開始,李承乾靠著機靈的小腦瓜,和老師們侃侃而談,博得了老師們的一致讚譽,李世民聽說兒子如此出息,也認為江山後繼有人。眼下,又讓兒子開始學習處理政事,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端。

好的開始隻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卻經常出問題。很快,李承乾進入了叛逆期。開始是李承乾生了幾場大病,李世民為了兒子又是祈福又是求醫,好一通忙碌。李承乾身體好了,腿腳卻從此不靈便,每一次上朝都要乘轎,李世民看到這樣一位儲君難免歎息。偏偏長孫皇後早逝,沒有母親管教的李承乾越來越貪玩。

年輕人貪玩本不是什麼大事,但李承乾是儲君,他身邊有李世民指派來的老師們。這些官員全都是貞觀朝的骨幹大臣,為人正直,敢於說話,看到李世民不對,他們都敢直接批評李世民;看到李承乾不對,自然不會對這位太子客氣。李承乾今天被這個老師訓,明天被那個老師訓,難免激起逆反心理。其中,尤以於誌寧和杜正倫為代表,李承乾稍微有點錯誤,他們一邊苦勸一邊報告給李世民,李世民聽了又要對李承乾教訓一通。

李承乾本是個聰慧勤懇的少年,因為喪母、生病、瘸腿、挨訓、父親要求太嚴等原因,愈發不肯上進。李世民對其愛之深,責之切,愈發對太子動輒訓斥。李世民一麵教訓太子,一麵又做了一件讓李承乾更加反感的事:他對李承乾的弟弟李泰百般寵愛。

諸子之中,魏王李泰最得李世民歡心。

李泰長得胖胖乎乎,頭腦聰明,言辭流利,雅好文學,尤其擅長寫草書。李世民也是個風雅分子,又寫得一首好字,沒事不是找大臣們閑聊論史,就是開酒宴聽歌跳舞。父子倆一見麵就親親熱熱,有說不完的話,對這個兒子,李世民雖然不能立他為太子,卻傾注了無邊無際的父愛:

皇子年長需要去自己的封地居住,不能留在長安,李世民舍不得李泰,沒讓李泰走;

李泰喜歡文學,李世民就允許他開文學館,自由招納學士;

怕李泰住的地方不夠寬敞,將芙蓉園賜給李泰;

李泰身材較胖,李世民怕他走路太累,特許他乘轎子上朝;

李世民走到哪裏都要帶著李泰,一天看不到李泰就想得不得了。

……

滿朝文武都知道李世民最寵這個皇子,但長孫無忌卻並不看好這個外甥。原因是李泰過於恃寵而驕,為人狂妄,對朝廷大臣缺乏起碼的尊重。因為李世民太過寵愛李泰,習慣有話直說的大臣們難免上奏折,批評李泰奢侈,批評李泰狂妄,李泰聽說後就找父親大鬧,認為朝廷大臣們欺負他。李世民愛子心切,將大臣們罵得狗血淋頭,惹得魏徴大怒,在早朝時據理力爭,逼得李世民最後不得不檢討自己太寵孩子……

這一切,長孫無忌看在眼裏,但他並不擔心朝廷會有變故。他看得出李世民雖然寵愛李泰,但仍然對李承乾不斷教育,可以肯定,李世民不願國本出問題。但長孫無忌忘記了,他的外甥並沒有他的眼界,更沒有他的思考方式。

對李承乾來說,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無疑是火上澆油,他不明白同樣是兒子,李世民親自撫養李治,天天跟李泰親熱,對自己卻總是板著一張臉。他越想越氣,做事也越來越荒唐:他整天在東宮胡鬧,找來一群小廝扮成突厥人玩騎馬打仗;和伶人搞起了同性戀,傳到滿朝皆知;看自己的老師於誌寧不順眼,就派刺客半夜去殺他,見於誌寧家徒四壁,刺客尊敬這是個清廉的官員,結果下不了手;更有甚者,他大放狂言說:“有一天我要是當了皇帝,誰來進諫我就殺掉誰,殺個幾百人,自然就沒人敢說我了!”……這些事一件比一件荒唐,一件比一件更讓李世民震怒,大發雷霆。

李世民在東宮大罵太子,又殺掉了李承乾的孌童,李承乾氣得裝病,竟然幾個月不上朝,父子倆鬧得不可開交。滿朝大臣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一次,連長孫無忌也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隻能暗地裏祈禱外甥趕緊長大。李世民一生氣,樂壞了一直以來受寵的李泰。李泰對哥哥弟弟沒有多少手足之情,一心希望父親廢掉哥哥,立自己當太子,他一直在父親麵前刻意表現。

唐貞觀十六年(642),李泰獻上自己組織編撰的《括地誌》,這是一本翔實的地理著作,記錄了大唐10道358州1551縣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物產名勝、神話傳說,等等,正文有550卷之多。李世民正被太子氣得頭疼,見李泰如此能幹,對此,他免不了大加賞賜;為了顯示孝心,李泰在龍門為長孫皇後造了佛龕,李世民為李泰的孝心感動不已。

同時,李泰還在不斷地吸納自己的人手,因為李世民的寵愛,不少權貴都聚集在李泰身邊,特別是那些功臣們的後代,如杜如晦的弟弟和兒子,房玄齡的兒子,柴紹的兒子,朝廷上還沒形成太子的黨羽,卻隱隱出現了“魏王黨”。魏徴和褚遂良對此深惡痛絕,一再提醒、進諫,勸李世民不要太放縱魏王。唐貞觀十七年(643)魏徴去世,臨死還囑咐李世民不要廢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