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子的悲劇(2 / 3)

長孫無忌一言不發,也許是為了避嫌,也許是因為他太過習慣於跟著李世民走,也許是他不想自己牽扯到複雜的派係鬥爭中去,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不支持李泰。此外,他和褚遂良在各個方麵一直保持一致,褚遂良正直敢言,常常說出長孫無忌不願說出、不便說出的事。但不論如何,在李承乾和李泰的鬥爭中,長孫無忌沒有正麵出場,他這個舅舅像沒事人一樣做了個旁觀者。

李泰日漸驕矜,把誰都不放在眼裏;李承乾日益緊張,他見李世民對李泰不斷封賞,又不讓李泰離京,還讓他自己開館,當年李淵不就是這樣對待李世民的嗎?李泰會不會為了皇位殺掉自己?李承乾越想越怕,越怕越想,終於,他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

太子造反案

麵對弟弟李泰的咄咄逼人,父親李世民的一再偏心,李承乾決定不能坐以待斃,他決定效仿父親,發動政變一舉奪得大權。

李承乾聯合了這樣一批人:漢王李元昌,高祖李淵之子,李世民的弟弟;侯君集,淩煙閣功臣,親自參與玄武門之變,參與平定吐穀渾,親自平定高昌,因功自滿,經常暗地裏抱怨李世民太過寵信房玄齡、李靖等人,因不滿現在的地位參與政變;賀蘭楚石,東宮侍衛,侯君集的女婿;杜荷,功臣杜如晦的兒子,駙馬,他不滿意朝廷上都是貞觀老臣,自己沒有出頭之日,希望跟著李承乾立大功。

太子集團人手不少,文武配置齊全,他們暗地裏招兵買馬,秘密行事。沒想到他們還沒動手,李世民的五子李祐突然造反,李世民大怒,很快派兵平定。李承乾知道後嗤之以鼻,說:“東宮的西牆距離大內不過二十步,幹大事豈輪得到他一個小小的齊王!”更沒想到,李承乾話出口沒多久,“小小的齊王”竟然令他的陰謀暴露了。

齊王造反是件大事,李世民命人嚴加審問,在追查齊王黨羽的過程中,捕快們無意中抓到了一個叫紇幹承基的人,此人是李承乾的手下,為了保命,就把太子的計劃和盤托出。這一下,不但負責審訊的官員大吃一驚,滿朝文武也驚訝得說不出話,誰也沒想到太子竟然如此大膽。李世民雷厲風行,將涉案人員全部抓獲。

這件事同樣讓長孫無忌震驚。作為最了解李世民的人,長孫無忌明白李世民並未想要改立太子,一來太子並無大錯;二來魏徴臨死前諄諄進諫不可改立;三來“改立太子”本就是李世民的心病,數年過去,玄武門的血腥場麵仍然曆曆在目,李世民怎會坐視自己的孩子們為王位爭得頭破血流呢?正因為了解這一點,他才和李世民一樣,忽略了李承乾的擔憂。

長孫無忌會同房玄齡、李勣、蕭瑀、馬周、褚遂良等大臣共同審問太子。李承乾見事已至此,對謀反一事供認不諱。看到外甥那張混雜了惶恐、不忿、聽天由命等多種情緒的臉,長孫無忌一下子驚醒了,長久以來,他礙於自己的身份,擔心群臣的非議,對三個外甥保持距離,甚至看著李承乾和李泰鬧得水火不容,卻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如今,李承乾做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性命即將不保,長孫無忌覺得自己愧對李世民,也愧對妹妹長孫皇後。

長孫無忌強壓著心痛和愧疚,完成了這次艱難的訊問。證詞證物擺在麵前,李世民大受打擊,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太子,陪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自己一直以來寄予厚望的功臣後代,竟然聯合起來想要造反。

李世民畢竟心軟,沒有殺掉李承乾,改為流放。李承乾離開京城前,父子見了一麵,李承乾哭訴道:“如果不是李泰步步進逼,兒臣害怕有一天被他殺害,又怎會起這種大逆不道的念頭?”李世民聽了,心裏特別不是滋味。

對於功臣侯君集,李世民也想饒他一命,長孫無忌何嚐不知道李世民心軟,但功臣圖謀造反卻不治死罪,此例一開,今後不知有多少心懷不滿的大臣懷著僥幸心理起事,朝廷再也不能安寧。見長孫無忌帶頭反對,李世民隻好作罷。

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李元昌、侯君集、杜荷等人被斬首抄家,至此,太子謀反案落幕。李世民大為傷感,鬱鬱不已;長孫無忌暗自檢討自己的放任,從這件事以後,長孫無忌一改他之前的沉默順從,在史書上,他的活動明顯地多了起來。謀反案給了長孫無忌血淋淋的教訓,讓他明白一個有操守的臣子,不能僅僅順從君王的意思,還要及時地阻止那些可能發生的禍端,用自己的能力匡正朝廷。

長孫無忌的選擇

眼見太子之位空了下來,李泰喜上眉梢,開始向父親明裏暗裏地表示自己想要接替皇位,李世民一向喜歡李泰,也有這個意思。何況,李承乾既然被廢,按照嫡子繼位的製度,李泰便是合法的國家繼承人,這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李世民卻猶豫了。

因為長孫無忌一改不插手、不插話的旁觀態度。這一次,他不能繼續坐視不理,讓悲劇再次發生。他毫不猶豫地站到了李泰的對立麵,明確地表示自己支持晉王李治。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站在一邊,認為晉王雖然年輕,但性格仁孝,更適合繼承大統。

朝廷上分為兩派,和長孫無忌等人不同,宰相岑文本、黃門侍郎劉洎就上書請立李泰為太子,他們的理由也是充分的:在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就是最年長的皇子,而且頭腦聰明,與皇帝感情深,在朝廷有人望。

李世民在兩派的爭執中猶豫再三,李泰對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決心:“等我百年之後,我會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給弟弟!”

李世民聽得動容,竟然信以為真。沒想到,褚遂良卻冷冷地潑了他一頭冷水,指出這種事有悖人倫常理,根本不可能發生。李世民清醒過來,又想起和李承乾最後一次談話,不禁擔心倘若李泰當了皇帝,恐怕李治也活不久。

李泰見父親猶猶豫豫,大為著急,幹脆跑到李治的住所威脅自己的弟弟說:“我知道你和李元昌關係好,你小心落得和他一樣的下場!”

李治隻有十五歲,從小就被父親好生養在皇宮裏,哪裏見過這等陣勢。哥哥辭嚴色厲、麵目猙獰地威脅自己,他嚇得連覺都睡不好。第二天見到父親時麵如土灰,李世民連忙問怎麼了,李治也不敢說謊,如實稟明。李世民知道小兒子老實不撒謊,不禁喟然長歎,想自己一生縱橫四海,治理天下,老來為兒子們操碎了心,也沒得到好結果。

長孫無忌、褚遂良繼續給李世民講道理:倘若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李治全都別想繼續活著;隻有立仁厚的李治為儲君,才能保證諸子的平安。李世民想想李泰平日的作為,又想想李承乾臨別時的哭訴,不得不承認這一番勸告是對的。

長孫無忌公開支持李治這一行為,常常為後人詬病。很多人認為這是長孫無忌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的私心舉動。但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長孫無忌與李泰之間並無矛盾,如果長孫無忌公開支持李泰,以他的地位,李泰登基之後自然會視他為頭號功臣;也有人說長孫無忌看中的是李治懦弱好控製,但當時李治隻有十五歲,各方麵資質還未成型,誰又能保證李治成年後一定和小時候一樣?李承乾小時候還是個聰慧聽話的孝子,長大了不也一樣胡鬧,甚至造反嗎?可見在當時,長孫無忌的選擇不是為了留後路,而是為了大局。這個大局,就是為李世民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