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子的悲劇(3 / 3)

李世民一生都信任長孫無忌,不隻是因為二人從小到大的交情,也不隻因為長孫皇後,更不是因為長孫無忌的才幹,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早就發現,長孫無忌不論考慮什麼問題,首先考慮的永遠是李世民的需要。他知道李世民最希望的是國家安定,諸子平安,而李泰在朝廷上結黨,又有“逼迫”李承乾的“前科”,已經讓李世民反感。

將目光放得更遠,李世民還要想想今後的皇室沿承問題。如果李泰經過一番經營,將原太子擠走,如願當上太子,就會成為一個危險的榜樣,讓李家的後代認為隻要經營得好,誰都可以當太子。那麼,皇室後代們就會為太子之位爭個不休,兄弟手足相殘,國家將永無寧日。從大局上看,這個先例絕對不能開。

所以,立李治為太子,不單單是長孫無忌的選擇,而且是李世民內心深處的選擇,長孫無忌隻是將這個選擇表麵化了。

這一天,李世民將大臣們和李治招來,對他們說:“我的兒子和弟弟一個個都造反,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說著就抽了把佩刀想要自盡,嚇得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等人大呼小叫地將他攔了下來,拚命勸解。李世民這才說:“我想立晉王為太子。”長孫無忌連忙跪在地上說:“晉王仁孝,理應得立,如果有人反對,臣請立刻誅殺!”

見群臣不敢提異議,李世民對李治說:“你舅舅答應立你為太子,還不謝謝他?”愣在一旁的李治這才回過神,拜謝了長孫無忌。

明明是自己要立李治,卻對李治說“你舅舅答應立你為太子”,李世民的這句話大有學問。這句話是為了讓李治知道誰是佐命的功臣,更是將李治從此與元老大臣們綁在一起,既讓元老大臣們支持年幼的李治,又讓李治明白應該重用哪些人。

李世民明白,李泰個性狹隘,平時交往的又都是些功臣後代,一旦他當了皇帝,不但李承乾和李治要遭殃,陪李世民出生入死的大臣們恐怕也要凶多吉少。一朝天子一朝臣固然不假,但李世民左看右看,都覺得李泰結交的是些酒囊飯袋,必定要糟蹋他開創的事業。他用盡一生心血所創造的貞觀大業,隻有交給長孫無忌這些老大臣,才能放心。

唐貞觀十七年(643),晉王李治被冊封為皇太子,魏王李泰被貶為東萊郡王,遷出京城。唐王朝國本已定,朝廷又一次恢複了太平。

唐太宗的遺囑

太子之位已定,長孫無忌鬆了口氣。李治年幼,性子軟,又記得他的擁立之功,每次看到他,都帶著真心的恭敬和感激,也讓他很是放心。長孫無忌考慮完李世民,當然也要考慮自己了,如今見李治聽話懂事又重感情,想必今後當了皇帝,也會尊重他這個舅舅。

但沒過多久,長孫無忌的心又一次提了起來———太宗竟然又想改立太子!

李世民是個頗為自負的人,這也難怪,一個靠能力打天下,靠實力治天下,贏得“天可汗”稱號的人,怎麼會不自負?李世民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個個是好樣的,尤其是太子,最好像他一樣聰明,像他一樣果敢,像他一樣是全才。而李治從小喪母,性子又多愁善感,難免顯得英氣不足;再加上悟性、頭腦無法和李承乾、李泰相比,學東西比他們慢,這讓李世民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李世民把目光投到了其他妃子的兒子們身上,他發現吳王李恪最對他的心氣兒,讚歎李恪“英果類我”,他不由動了改立的念頭。這一次,長孫無忌沒和其他大臣商量,直截了當地反對說:“吳王是隋煬帝的後代,怎麼能繼承大統?”李世民一琢磨,話也沒錯,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這樣的血統做皇帝,傳出來的確不好聽。而且太子廢了立,立了廢,也的確動搖人心,當下打消了這一念頭。

李世民想來想去,決定親自教育李治。此時的李世民年老多病,但仍然親自寫了《帝範》十二篇,教導李治節儉、納諫、親近賢臣、勤政愛民的道理,這也是李世民當帝王的心得。此外,李世民又為李治選擇良師,貞觀朝所有能人幾乎都當了李治的老師。

這一回,李世民吸取了經驗教訓,不再像對待李承乾那樣整天板著臉,也不再像對李泰那樣寵個沒完,他對李治既有慈愛又有威嚴。長孫無忌也不再避嫌,和李治格外親密起來,經常親自教導李治各種道理。李治見父親、舅舅、群臣對自己寄予厚望,自然不敢怠慢,讀書勤懇,待人有禮,監國時注意聽取意見,於是李世民和大臣們都對李治的表現很滿意,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貞觀事業還在穩步發展,李世民卻日漸衰朽。李家人自稱是道教老祖李耳(老子)的後代,對道家學說很是癡迷。李世民總是服食道士們煉出的“仙丹”。這些含汞含鉛的仙丹並未讓李世民的身體好轉,越來越多的時間,他都躺在病床上。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在翠微宮中,李世民陷入彌留狀態,他的人生即將走到終點。李世民招來太子和大臣們宣布遺囑,其實,他早就預備有這麼一天,所以,國事、外事、家事,他早已打理得井井有條,為的是讓李治順利接班。他宣布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為顧命大臣。李治泣不成聲,李世民告訴他:“有無忌、遂良在,你什麼都不用擔心!”

李世民又將長孫無忌叫入內室,看著這個一輩子對自己忠心耿耿,也是自己最信任的大臣,李世民抬手摸著他,一時說不出話。長孫無忌平日不聲不響,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這時候悲不自勝,大哭不止,李世民想說點什麼,又覺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幾十年的默契,幾十年的休戚與共,也許在這個時候,他們之間不再需要語言了。

李世民又將褚遂良叫了進來,囑咐他與長孫無忌一並輔佐太子,又對忠心正直的褚遂良說:“我能得到天下,多虧有無忌,我死了以後,你千萬要保護無忌,不要讓讒人離間他,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忠臣!”

李世民擔心長孫無忌,他希望長孫無忌繼續貞觀事業,所以將太多的權柄交給了長孫無忌,這必然會招致其他大臣的妒恨,甚至有可能會讓長孫無忌和自己的兒子李治產生矛盾。所以他希望有個人可以保護長孫無忌。在他心目中,長孫無忌與他心意相通,目標一致,隻要長孫無忌在,他的貞觀事業就還在。可見,李世民至死依然將長孫無忌視為自己最信任的人。

長孫無忌內心的哀痛自不必說,特別是看到李世民臨死還對自己的安全念念不忘,更是大為感動。見李世民闔目而逝,李治泣不成聲,幾乎支撐不住自己。但想到如今太宗將朝廷大事、自己的後事全都交托在他一人身上,他咬了咬牙,決定一定不能辜負李世民的遺願。

長孫無忌做事沉穩老練,李治還在父親的屍身旁哀哀哭泣,他便已下令封鎖消息。在儀仗隊的吹拉開道中返回長安。皇帝在行宮逝世,若傳到長安,恐怕有人借機生事,聯合武將作亂,唯有順利到達長安,才能宣布李世民的死訊,並安排太子登基。此時的李治隻有二十一歲,一直疼愛嗬護自己的父親去世了,他傷心得不知如何是好,隻知道一切都聽舅舅的安排。

看到這樣的李治,長孫無忌有些無奈,同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隻要有他在,李世民開創的一切就不會消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