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敵人
長孫無忌一麵輔佐高宗沿承貞觀遺風,繼續為大唐事業保駕護航,一麵繼續為自己鋪好後路,以備不時之需。他年紀越老,越明白君恩如流水,權勢如乘風,那麼多老戰友浮浮沉沉,他在思考,怎麼能保證自己的地位能巋然不動呢?見高宗皇帝位置已穩,他希望盡快立個太子。不想這件事還好,一著手,長孫無忌突然發現自己多了個敵人,一個他想都沒想到的強敵,此人不是文臣不是武將,而是後宮的一個嫵媚的女人。
這個女人是大唐開國功臣之一武士彠的女兒,貞觀年間被太宗召入宮中封為才人。太宗去世後,無兒女的嬪妃們被送到宮外寺廟出家,武才人被送到感業寺。誰知這個女人竟在太宗生病、太子常常探視之時,對太子李治暗送秋波。李治繼位後,去感業寺燒香,遇到已經剃度的武氏,二人淚眼婆娑,竟似久別重逢的愛侶一般。
偏巧李治的妻子王皇後無寵又無子,宮中有個蕭淑妃深得李治寵愛,常常對皇後無禮。皇後一氣之下暗自命尼姑庵中的武氏蓄起頭發,慫恿高宗將武氏接入宮中。李治喜滋滋地將父親的才人迎入後宮,武氏對皇後千恩萬謝,處處恭敬,對李治處處體貼,蕭淑妃很快受到冷落。武氏很快就生了自己的兒子,進位為昭儀。
皇帝後宮之事,若不涉及立後立儲,群臣很少參與。一來李家王室胡風濃重,在男女關係上一向混亂,李世民的後宮裏有隋煬帝的女兒,還有他弟弟李元吉的妃子;二來,兒子納父親的女人入宮,這件事雖然不對,但由當朝皇後親自主持,群臣也不便發言。
但見武昭儀勢頭太旺,李治又是個耳根軟心誌不堅的人,長孫無忌等大臣難免生出擔心,擔心王皇後的位置有一天會被武昭儀奪走。於是,王皇後的舅舅柳奭建議王皇後認高宗長子李忠為養子,再由長孫無忌等人啟奏李治立李忠為太子。李治本是個不願拿主意的人,見群臣如此,自然順水推舟,確定了國本問題。
但後宮卻不安穩,武昭儀得子後,一反之前對皇後的恭順,開始仗著李治的寵愛籠絡後宮上下。王皇後不得不和已經失寵的蕭淑妃聯合起來,向李治控訴武昭儀的奸詐。武昭儀在李治麵前柔情似水,根本不說王、蕭二人的不是。由此,李治漸漸不相信皇後和淑妃的話,獨寵武昭儀。沒多久,武昭儀又做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她掐死了自己剛出世的女兒,以此誣陷王皇後,為的是李治能在一怒之下廢掉皇後,自己上位。
就連見慣形形色色人等的長孫無忌也為之咋舌,一個太宗的女人勾引太子,在太宗死後還能進入高宗後宮,並且有了取代皇後的趨勢,如此心機,怎可不防?偏偏高宗沉浸在他的愛情之中,眼睛裏隻看得到武昭儀的優點,不論旁人如何規勸,他就是不信,長孫無忌隻能百般勸說高宗,千萬不可改立皇後。
李治為人重感情,想著自己的妻子出身名門大家,與自己是結發夫妻,就算不寵愛她,也沒想過要廢掉她,倒也聽從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但武昭儀卻不閑著,她又在後宮安排了一場“巫蠱大戲”,一群官人捉獲王皇後和她的母親柳氏在皇宮使用巫蠱詛咒武昭儀,“人贓並獲”,這下高宗有了借口,將王皇後囚禁,她的舅舅中書令柳奭也被流放。
李治自然想立武昭儀為皇後,武昭儀也一直追求這個目標。他們也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武昭儀身份特殊,她曾是太宗的才人。這樣的身份在後宮當個寵妃尚可,要當國母,實在有損皇家顏麵。二人決定尋求長孫無忌的支持,隻要貞觀元老長孫無忌一句話,誰還敢反對?
李治首先行動,他做了一件帝王根本不該做的事:向大臣行賄。他親自去了舅舅家,一番酒宴之後,將長孫無忌的寵妾所生的三個兒子封為五品官,又為長孫無忌送上了幾大車的綾羅綢緞、奇珍異寶。長孫無忌見他這般行事心裏有氣,禮物倒是不客氣地收了下來,偏偏不答應幫李治立武昭儀。任憑李治親情攻勢、金錢攻勢齊上,他兀自巋然不動。
武昭儀也不落後。她讓自己的母親去長孫無忌府上求情。武昭儀的母親楊氏,有個曾在隋朝當大官的父親楊達,楊達恰好是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的同僚。靠著這層十萬八千裏遠的關係,楊氏幾次登門拜訪,但長孫無忌根本不想見她,每次都將她趕出去。
一來二去,李治和武昭儀的麵子掛不住了,暗罵長孫無忌真是不識抬舉,一個大臣非要跟皇帝叫板,到底有什麼好處?長孫無忌深諳君臣之道,他不是不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高宗懇求到這個程度,還不踩著台階往下走,的確不明智,肯定會影響來之不易的君臣友好。但長孫無忌卻固執地堅持他的決定,根本沒有更改的意思。
一是他要維護王室的體麵。兒子娶父親的女人已經有悖倫常,讓人笑掉大牙;倘若兒子娶父親的女人為皇後,李唐王室還有什麼臉麵混下去?先帝李世民若九泉下有知,非氣得背過氣去不可。這關係到李治的名聲,更關係到李世民的顏麵,長孫無忌無法容忍這種事發生;
二是他要維護朝廷的和平。長孫無忌閱人無數,早就看出想當皇後的武氏頭腦精明,蛇蠍心腸,權力欲旺盛。這樣一個女人當了皇後,擺布一個耳根軟又依賴人的李治,簡直是輕而易舉!牝雞司晨惟家之索,這是亡國的兆頭,他絕對要阻止這個女人掌握大權;
三是他對李治一直存有輕視之心。也許是李治長久的依賴讓長孫無忌產生了錯覺,他總認為隻要自己堅決反對,外甥就不可能堅持到底,李治的性格那麼軟,怎麼可能跟他作對呢?何況朝廷重臣都站在自己這一邊,李治能有什麼辦法?
在改立皇後問題上,長孫無忌的確給高宗李治人為設置了重重障礙,在李治看來,這就是弄權。但是細細說來,這恰恰體現了長孫無忌作為唐朝大臣深謀遠慮、堅持原則的一麵,這一次,他的行為並不是出於私心。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從無隔閡,與李治之間卻存在思維上的差異,對事對人看法不同,又恰好針鋒相對,注定他們走向對立。而大臣和君王對著幹,倒黴的大多是臣子,長孫無忌即將遭遇他人生中最大的失敗。
大殿上的鬧劇
李治逐漸發現,朝廷輿論也並非一麵倒,被長孫無忌等元老壓製著的大臣,早就希望找個機會翻身。有兩個大臣接連向李治表達了支持武昭儀為後的決心,他們一個叫許敬宗,是貞觀朝的老臣,卻因為人品差勁,很讓貞觀朝其他大臣瞧不上;一個叫李義府,一直不入長孫無忌的眼,仕途不得誌。李治一看有人支持自己,當即對其加官晉爵。
皇帝的意思這麼明顯,更多官員開始向李治和武昭儀靠攏,原本“堅決不能立武昭儀為後”的朝廷輿論開始轉向,許敬宗甚至公開在朝堂上議論說:“種田老漢多收了麥子,都想換個老婆,為什麼天子不可以?”而韓瑗、來濟等宰相上書反對,一時間,朝廷上兩派人馬爭執不下,李治兩麵觀望,他的態度一向如此,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許敬宗又一再去勸說長孫無忌,都被長孫無忌嚴詞拒絕。
很快,爭執進入白熱化,達到了高潮!
某一日,李治想在朝堂上正正經經地討論一下“廢王立武”的問題,事先聽到消息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起商量對策,他們還找來了同為元老大臣的於誌寧和李勣。褚遂良一向耿直,對另外三個人說:“為了朝堂,我們必須據理力爭,明天上朝,我們也要表明態度。無忌是元老又是國舅,不宜與陛下當麵衝突,就由我來勸諫陛下,你們在一旁支持。”於誌寧自從被李承乾刺殺後,嚇破了膽,一改從前的剛直,變得唯唯諾諾,不敢惹事,此時支支吾吾,李勣沒有表態。
第二天李勣稱病沒來上朝,李治果然提出了立後問題。褚遂良一馬當先,對李治說:“當年賢弟臨終之時,執著陛下和皇後的手對老臣說‘佳兒佳婦,交付於卿’,言猶在耳,陛下怎麼能舍棄發妻?何況陛下就算想要改立皇後,也當選擇名門佳麗,武氏出身低,又侍奉過先帝,這樣的人怎能服眾?”褚遂良越說越激動,幹脆扔掉手中的笏板,跪在地上拚命磕頭,磕得額頭鮮血淋漓,他大聲說:“陛下如果執意要立武氏,就請讓老臣辭官還鄉!”
誰都沒想到事情會鬧到這個地步,這時,一道嚴厲肅殺的女人的聲音傳了過來,隻聽她說:“陛下還不殺了這個狂徒!”原來,武則天一直躲在簾子後麵,聽到褚遂良一直在揭她的短,急火攻心,忍不住大喝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