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此次功績,狄仁傑在回京之後很快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刺史,由此成為一方大員。該地區在當時居住著很多少數民族人民,局勢相對比較複雜,狄仁傑在這裏推行民族平等政策,最終完成了多民族的大融合,一舉開創了此地的長治久安。當時,唐朝每年派遣禦史巡察各地官員政績,當他來到寧州之後,不僅沒有見到大批的告狀百姓,反而聽到了當地百姓對狄仁傑的一片讚譽。很快,在巡查禦史的舉薦下,狄仁傑再次回到京城為官,並且出任工部侍郎,從此進入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這個時候,高宗皇帝已經駕崩,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本來,武則天實行“溫水煮青蛙”政策,想要逐步實現自己成為女皇的願望,可惜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舉起了反旗,第一個人便是徐敬業。此人是唐朝開國大將李勣的孫子,很小就表現出了大才,但是在武則天當政後因罪被貶。由於心有不甘,在揚州(今江蘇揚州)聚眾造反,並且打出了匡扶李唐王室的口號。不過,由於武則天早有準備,徐敬業之亂很快即告平定。
然而,江南地區長期與北方隔絕,世俗民風大有不同,這也是徐敬業在此地聚眾起事的原因所在。換句話說,隻要有人想要反對武則天當權,隻要在此地登高一呼,還將得到民眾的大舉呼應。因此,對於武則天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加強此地和北方的文化融合,從而斷絕反叛者的民眾基礎。最終,這一重任又落到了狄仁傑肩上,他也由此出任江南巡撫使。到任之後,狄仁傑推行了一係列移風易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推毀淫祠,也就是各類人物的祠堂,隻留下大禹、吳太伯、季禮和伍子胥供民眾祭拜。雖然關於這四個人物有諸多說法,但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他們都與北方的祭祀文化相通。
不過據坊間傳說,徐敬業和駱賓王並沒有死,他們都潛入到了民間,準備伺機而動,隻待風頭過後還要起兵造反。武則天之所以派狄仁傑出巡江南,表麵是安撫當地民眾,其實則是為了尋找徐敬業和駱賓王的下落,以絕後患。但是,這一說法普遍不被後世采信,相關傳言隻是好事者出於妖言惑眾的目的而為之。當然,不管怎麼說,經過狄仁傑的一番治理,江南地區從此和北方融為一體,局勢一直比較穩定,武則天也再沒有為此擔憂過。而對於狄仁傑來說,圓滿完成了安撫江南的任務,也為他贏得了更大的政治資本,從此,武則天對他的倚重也更加明顯。
拜相之路
徐敬業叛亂平定之後,武則天對於潛在的威脅更加敏感,於是想要召集各地的李唐宗親入朝,意欲何為可想而知。李唐宗親被逼上絕路,一些手中握有大權的人便開始暗中聯合,試圖武裝抗爭武則天的剿殺。可惜,這些李唐宗室的動作未能統一,以至於被武則天派去的官軍逐個擊破,未能形成太大的氣候。琅玡王李衝、越王李貞(琅玡王李衝之父)、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範陽郡王李靄、黃國公李譔、東莞郡公李融和長樂公主等,接連遭到屠戮,一時間朝廷上下血雨腥風,李唐宗親更是人人自危。
這一時期,狄仁傑被派往反抗最激烈的豫州(今河南汝南)做刺史,按照武則天的授意,他原本應該對當地的反叛勢力進行大舉清剿,但是狄仁傑卻並沒有這樣做。趕到豫州之後,狄仁傑很快查明情況,參與叛亂的數千人都是被脅迫的,其中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反叛。為此,狄仁傑不僅沒有將這些人處死,反而上書武則天為他們求情,雖然這些人最終都被流放,但是撿回了一條小命,對狄仁傑自然感恩戴德。更為重要的是,狄仁傑此舉為武則天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從而為她的統治打下了堅實基礎。
然而,就在狄仁傑準備在豫州刺史任上有所作為的時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讓他的仕途陷入灰暗。當時,總領官軍鎮壓叛亂的是宰相張光輔,由於是鎮壓反叛,張光輔對鎮壓地的百姓毫無憐憫之心,城破之後經常燒殺搶掠。比如在博州(今山東聊城),原本城內的百姓心向官軍,在張光輔大軍兵臨城下時,大批百姓殺死了叛軍,開門迎接官軍的到來,但張光輔卻還是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在豫州,狄仁傑極力阻止了張光輔的做法,甚至拒絕向官軍提供物資補給,因為當地的百姓受到戰火摧殘,已經難以糊口。
然而,張光輔卻不管這些,他身為宰相,又手握重兵,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連武則天都要敬他三分,何況是小小的地方官狄仁傑。於是,張光輔找來狄仁傑訓問,企圖用自己的高高在上的官威壓倒他。不想狄仁傑針鋒相對,擺出大道理駁得張光輔啞口無言,最後甚至對他說出了大不敬的話。張光輔雖然火冒三丈,但是狄仁傑畢竟也是朝廷命官,並不能將他怎麼樣,隻好一紙訴狀告到武則天那裏,給狄仁傑定了一個“犯上”的罪名。迫於形勢,武則天雖然心裏向著狄仁傑,但還是選擇了順應張光輔的意願,將狄仁傑貶為複州(今湖北仙桃)刺史。
原因很簡單,武則天要統治天下,必須打消所有人的反叛意向,而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製造高壓。張光輔在鎮壓反叛軍民的時候做法有些過激,武則天不是不知道,而且她也不想讓無辜的民眾受連累。但是張光輔的做法又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甚至不排除是武則天授意他這樣做的,因為她要給那些企圖反叛的李唐宗親看,同時也是給那些可能追隨他們的民眾看,反叛代價是巨大的。這個時候,如果武則天支持了狄仁傑的做法,那麼對於可能反叛的李唐宗親和相應民眾就會釋放新的信號,即反叛的代價大為減輕了。如果是這樣,很可能引發一係列的連鎖效應,甚至有可能讓已經逐步穩定的局勢再度失控。
果不其然,武則天雖然將狄仁傑貶為複州刺史,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就把他擢升為洛州(今河南洛陽)司馬,也就是洛州的第二把手。需要說明的是,洛州是武則天的大本營,她建立周朝,都城就定在了洛州。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武則天稱帝的野心漸漸浮出水麵,她的子侄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唐垂拱四年(688),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假借天命,偽造出了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石頭,作為祥瑞進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自然很高興,率領群臣到發現石頭的地方大肆祭拜,對於武承嗣和相關人等也是大加封賞。如此一來,全國各地的官員爭相效仿,預兆武則天稱帝的祥瑞不斷出現,甚至有成群的官員、宗親、外國使節、百姓和宗教人士等到洛陽請求武則天稱帝,一時間武則天稱帝大有眾望所歸之勢。
九月九日,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自稱聖母神皇,成為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對此,仍在洛州司馬任上的狄仁傑並沒有提出反對意見。武則天的政治能力非常卓越,在她當政期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總體來說,狄仁傑的內心當中充滿了糾結和矛盾,而這種糾結與矛盾也貫穿了他的一生。
狄仁傑的政治春天很快到來了。就在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狄仁傑被拜為宰相,而此時的他已經到了六十二歲高齡。即便從三十歲開始算起,狄仁傑也已經在官場上打拚了三十年,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他都可以擔起鞏固朝廷的重任。但是,狄仁傑此時需要麵對的境遇並不樂觀,因為在他之前,武則天已經罷免了包括張光輔在內的九位宰相,而且這些人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下場無一例外地淒慘。當然,在這些人遭到罷免的同時,他們身後錯綜龐雜的勢力也遭到了集中清洗,形單影隻的狄仁傑,應該是她真正想要任用的第一人。
對於這一點,從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當時,武則天對於權力的熱衷餘溫未退,舉國上下事無巨細都要過問。一天,有位官員拿著武則天的聖旨讓狄仁傑過目,居然是批複一位太學生的請假。於是,狄仁傑很快上書武則天,讓她盡量把手中的權力下放到官員手中,不要什麼事情都過問,這樣不僅會耗費她的心力,而且會讓朝廷的辦事效率下降。這樣的做法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因為還沒有人敢對武則天提出不同意見,很多人甚至做好了看狄仁傑下台的準備。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武則天欣然接受了狄仁傑的意見,從此不再過問那些旁枝末節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