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進入朝廷為官,背後又有武則天的信任和支持,看似前程似錦。然而,武則天賴以起家的勢力雖然是新勢力,但是和狄仁傑比起來,卻已經是資曆較老。由於狄仁傑不願與該勢力融合,或者說武則天也開始厭棄這股勢力,因而導致了該勢力的強大反撲。而狄仁傑作為武則天所期許的新生勢力代表,首當其衝遭到攻擊,而武則天作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同樣在形勢所迫下做出了不利於狄仁傑的選擇。
穀底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坐穩江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培植了一大批酷吏。所謂酷吏,就是利用殘酷手段對下屬實行恐怖管製的官吏。史料記載,當時的司法部門隻要憑一封告密信,就可以對相關人員進行逮捕、詢問和懲治,搞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這樣的製度逐級推行,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恐慌當中,還好,武則天適可而止,沒有讓這種恐慌蔓延到最底層的百姓身上。而狄仁傑顯然是反對酷吏統治的,因而很早就與酷吏勢力結下仇怨,他的第一次貶官,也正是在以張光輔為首的酷吏打擊下所致。這次入朝執政,狄仁傑想要一展平生所學,便不可避免地要與酷吏勢力遭遇。
首先對狄仁傑發起進攻的是來俊臣,此人是酷吏當中的代表人物,他出身職業賭徒家庭,性格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殘忍。來俊臣之所以能夠入朝為官,完全依賴武則天設置的“匭檢”製度。所謂“匭檢”製度,就是一種鼓勵天下官民告密的製度。匭為銅質,形體較大,用於接收告密信,上麵有一個小孔可以往裏放信,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郵筒。告密者由官員負責招待,並且送往京城,投放告密信之後當場就可以領到獎賞,即使所告內容不屬實,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於是天下官民紛紛趕來京城告密。而有人告密,就要有人審查密信所告之人,當時的國家司法機構無法承擔如此繁複的工作,這就給酷吏集團提供了表演的舞台。
武則天在全國範圍推行“匭檢”製度的時候,來俊臣已經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無賴,當時因為犯法被下了獄。為了逃脫被懲處的命運,他謊稱自己要告密,結果被負責審核的李續查明,打了他一百杖。李續是李唐宗親,在武則天的大清剿運動中也死於非命,來俊臣據此來了個死無對證,在李續死後又一次上交密信,表明自己曾經告發他,卻被他打了一百杖了事。當時的武則天正值用人之際,來俊臣這樣膽大包天的人也恰好可以任用,因而給了他一個侍禦史的官職。來俊臣上任之後,隨即給國家帶來一片血雨腥風,經他手查辦並滿門抄斬的官員超過千家,他很快成為一個令人談虎色變的屠夫。
應該說,來俊臣也是有一些頭腦的,隻可惜這些頭腦都用在了如何迫害人上。武則天推行“匭檢”製度,他就來了個“發揚光大”,在密告的基礎上幹脆推行誣告,隻要懷疑什麼人就將他抓來審訊。當然,來俊臣有自己的方法,他根據自己做無賴的經驗,在全國各地聯合了很多無賴,如果想要狀告某個人,就所有人一起寫檢舉信,以達到“證據確鑿”的效果。被告者被抓來之後,來俊臣發明的各種刑具又會派上用場,嚴刑逼供之下,很少有人能夠逃過屈打成招的命運。對於來俊臣的做法,武則天雖然心有不齒,但這正是她所需要的統治工具,因而不但不責罰他,反而不斷助長他的氣焰。
狄仁傑需要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對手,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來俊臣的主要矛頭並不是對準狄仁傑,而是對準了魏元忠和李嗣真。其中,魏元忠為人正直,且資曆和勢力都要比狄仁傑深厚,因而雖然投到了武則天麾下,卻並未與酷吏同流合汙。相反,來俊臣為了討好他,還派了郭弘霸去為他看病,而郭弘霸也確實不辱使命,為了幫魏元忠診斷病情,居然親自去嚐他的糞便。魏元忠由此更加堅定了鄙視酷吏的想法,他將此事宣揚出去,以便揭露酷吏的嘴臉,讓大家一起排擠他們,因而與酷吏勢力結怨。
李嗣真的正直程度比魏元忠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直接向武則天上書,痛斥來俊臣等人的殘酷行徑,希望武則天懲治他們。李嗣真博覽群書,思想相對僵化,在正直程度上近乎頑固,因而對於來俊臣等人的鋒芒絲毫不予避諱,這次上書更是當著群臣的麵。尤其讓來俊臣無法接受的是,李嗣真引經據典,把他說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奸臣,因而雙方展開當庭辯論,仇怨也由此結下。經過一番準備之後,來俊臣便開始向魏元忠和李嗣真發起攻擊,罪名是他們二人串謀顛覆武氏政權。恰逢這個時候,狄仁傑入朝為相,作為酷吏勢力的死敵,同時又極可能成為他們的勁敵,來俊臣自然沒有放過他的道理,因而在串謀顛覆武氏政權的名單裏,便加上了狄仁傑的名字。
稀裏糊塗地被關進監獄,又是謀反的重罪,等待狄仁傑的似乎隻有死路一條。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來俊臣的“政策”擺到了他麵前,隻要主動承認謀反,不僅能夠避免受刑,而且可以免去死罪。狄仁傑很清楚,來俊臣等人此次打擊的主要對象並不是自己,武則天又是順大勢而為的人,雖然對自己比較看重,卻不可能法外開恩,這一點已經多次驗證過了。想到此,狄仁傑便下定決心,與其被來俊臣等人折磨冤死,不如尋求一線生機,這樣還有希望在將來撥亂反正,清除來俊臣等酷吏的勢力。
於是,狄仁傑不失靈活地選擇了主動承認謀反,但酷吏們的道德底線到底讓他汗顏。就在狄仁傑“認罪”之後不久,來俊臣又找到狄仁傑,讓他“供出”其他人“謀反”,並美其名曰“戴罪立功”。狄仁傑很清楚,來俊臣的做法明顯是想利用自己擴大他的打擊範圍,以便將異己勢力一網打盡。此時,深陷囹圄的狄仁傑真可謂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他可以為了活命而犧牲名節,卻無法為了保全自己而牽累無辜,尤其是幫助來俊臣等酷吏殘害忠良。想到此,狄仁傑萬念俱灰,居然生出了輕生的念頭,他趁人不備,忽然起身撞向石柱,血流滿麵之下立即昏死過去。
慶幸的是,由於施救及時,狄仁傑雖然已經年過花甲,還是保住了性命。當然,由於不願與酷吏們“合作”,來俊臣並沒有按照承諾免去狄仁傑的死罪,而是繼續將他關在獄中,等待朝廷批複處以極刑的文書。如此一來,來俊臣對於狄仁傑的看管就放鬆了,狄仁傑抓住機會,將寫給武則天的秘密訴狀縫在衣服裏,經家人之手最終得以上交到武則天手中。這個時候,形勢發生逆轉,狄仁傑、魏元忠和李嗣真等七名正直大臣下獄,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彈,全國官民新仇舊恨加在一起,對酷吏勢力形成了輿論圍攻。
在這種形勢下,一些正直大臣也不再明哲保身,紛紛站出來為狄仁傑等人訴冤。可問題是狄仁傑已經承認謀反,而且是在沒有嚴刑逼供的情況下,再加上來俊臣等人添油加醋地一通說辭,武則天甚至都產生了疑惑。還好,她對於狄仁傑是有所了解的,同時也欣賞他的才幹,因而派出了親近大臣去獄中調查,但是來俊臣等人早已做好安排,並且收買了前去調查的大臣,這樣,狄仁傑謀反的罪名就坐實了,無論是他的申訴信,還是大臣們的辯護,以及朝野上下的輿論,都沒有對武則天產生太大影響。然而,就在所有人都陷入絕望的時候,一個不足十歲的孩子忽然出現,讓看似絕望的局麵有了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