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政權當中有很多大臣都想恢複李唐舊製,但這件事最終還是由狄仁傑完成了,他的個人智慧和所起的作用自然可想而知。一般認為,狄仁傑對李唐政權有再造之恩,這種說法是毫不為過的。如果沒有狄仁傑,即使李唐宗室能夠恢複河山,也必定要經過一番亂局。但可惜的是,唐中宗李顯並不是一個治世之君,卻還是被狄仁傑推上皇位。這其中,狄仁傑和武則天的微妙關係一直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貫穿了整個武周時期,並最終決定了中國曆史的走向。
老驥伏櫪
憑借武則天的倚重,狄仁傑在此期間也得以推行一係列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說服武則天冊立李顯為太子,也就是在武則天駕崩之後,國家政權將遵循法律程序回到李唐宗室手中。應該說,狄仁傑的做法是頗具智慧的,一方麵他為武則天的治國不遺餘力,從而讓武則天對他的倚重與日俱增;另一方麵,他又堅決要求武則天傳位給李唐宗室,當武則天意識到自己的侄輩實在不堪重用後,恢複李唐政權的事也就這樣定下來了。何況,除了狄仁傑之外,還有很多大臣都主張恢複李唐舊製。
宰相劉仁軌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高宗朝的元老,曾經建立不世功勳,武則天在他麵前都要算作後輩。但此人在從政後期變得越發圓滑,雖然在朝堂之上分量很重,卻不願為了李唐宗室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致仕之前,以劉仁軌的精明早已看出武則天的稱帝野心,於是他找了機會和武則天大講呂後。呂後就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在劉邦駕崩之後她便開始弄權,任用了一大批呂姓宗親。大臣們雖然一時忍辱負重,卻在她死後還是將呂氏一族鏟除殆盡,呂雉也被冠以專權的曆史罪名。
劉仁軌的意思很明顯,自古女性當權就不被中原王朝所容,即便是像呂雉一樣精明的人,也隻能保障生前無虞,死後卻為自己帶來惡名,同時也為自己的宗親帶來禍患。但是劉仁軌哪裏知道,武則天的野心比呂後更大,那就是直接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但是,對於劉仁軌這樣的前朝遺老,武則天隻能好言安撫,並且讓他們安享榮華富貴。因為這些人雖然已經致仕,但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尚在,如果對他們采取強硬的態度和措施,不僅會造成輿論方麵的不利,而且會為自己帶來明裏暗裏的障礙。
為了安撫劉仁軌,尤其是安撫他手下的一眾殘餘勢力,武則天派自己最得意的侄子武承嗣為其送行,並且把場麵營造的頗為壯觀。劉仁軌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也就心滿意足地去長安(今陝西長安)做他的西京留守了,至於李唐江山是否更名改姓,抑或將來是不是恢複李唐舊製,則完全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劉仁軌作為高宗一朝最具分量的大臣,卻采取這樣敷衍了事的態度,自然讓武則天稱帝的阻力大為減小。或者即便劉仁軌拚盡全力阻撓武則天,最終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他的做法隻能說為狄仁傑恢複李唐保存了力量。
當然,以唐朝之盛,以太宗胸懷的寬廣,朝堂之上不可能沒有剛烈之士,比如同樣身居宰相重位的李昭德。此人頗具政治才幹,尤其在工程建造方麵有很高的造詣,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宰相。武則天稱帝之後,他雖然選擇了歸附,但處處與武則天為難,可以說是正麵反對武則天當政的代表人物,與劉仁軌形成了鮮明對比。比如武則天要拜武承嗣為宰相,李昭德策動了一眾大臣反對,最終迫使武則天作罷。武承嗣因此感到壓力,加緊指使爪牙王慶之遊說武則天廢李旦,並且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李昭德得知此事之後,居然找個理由親手將王慶之亂棍打死,此舉讓武承嗣及其勢力銷聲匿跡了好一陣子。
與此同時,李昭德也在對武則天加強理論攻勢,全力勸阻她冊立武承嗣為太子。李昭德的說法很簡單,自古以來的皇位都是父子相傳,女性執政基本都屬於過渡時期。如果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武承嗣,他也會遵循這樣的慣例,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先皇,同時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屆時,他會把自己的姑姑武則天擺在哪裏,恐怕沒人能夠說清,何況武則天和武承嗣之間還有一段家庭恩怨。相反,先皇高宗是武則天的丈夫,皇嗣李旦又是她的親生兒子,如果皇位按照慣例傳承,武則天身後自然會被子孫後代祭拜。李昭德的這番理論,顯然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至此他並沒有表現出自己的頑固一麵。
然而,當李昭德隱隱覺得自己能夠左右武則天的意誌之後,想法和做法就變得越來越過激了。武則天想要登基稱帝,輿論攻勢必然要做足,具體來說就是製造所謂的祥瑞,武承嗣首開先例,後來追隨效仿者便不計其數。應該說,每個大臣心中都知道祥瑞是無稽之談,但是武則天畢竟要愚弄迷信無知的老百姓,為自己登基稱帝奠定民意基礎。對此,李昭德對於各種各樣的祥瑞事件露頭就打,並且脾氣越來越火爆,舉動也越來越粗魯。應該說,李昭德憑借自己的強硬做派,將武氏宗親的勢頭壓了下去,當然也將武氏宗親得罪了個遍,而接下來他所得罪的勢力,就足以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了。
前麵已經說過,武則天之所以能夠讓李唐政權平穩過渡到自己手中,主要原因就是她培植了一支強大的酷吏勢力。李昭德作為正直大臣的代表,自然與酷吏一黨勢不兩立,因而他與來俊臣等人的仇怨很早就結下了。李昭德雖然品性正直,卻是一個手狠心黑之人,他與來俊臣過招,絕不僅僅停留在口頭對罵。比如來俊臣的得力幹將侯思止,就是死於李昭德之手,而且手段和殺死王慶之如出一轍。當時,武則天初臨天下,為了贏得好口碑,提倡勤儉節約。侯思止在這個時候得勢,暴發戶心理使然,每天奢侈無度,李昭德將此事查實之後,便將他杖殺在了朝堂之上。
李昭德的以惡製惡,很快遭到了酷吏集團和武氏宗親的聯手打擊,來俊臣再次使用一成不變的誣告謀反手段,將李昭德下了大獄。此時,雖然已近酷吏當政末期,但是武則天想讓李昭德死,他最終也就冤死法場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李昭德下獄後不久,以來俊臣為代表的酷吏一黨失勢,來俊臣也被下獄,他和李昭德幾乎在同一時刻走上法場。而同樣是走上法場的兩個人,來俊臣受刑後百姓爭先啖其肉,李昭德受刑後來百姓卻哀呼奔走,自發為其舉行悼念活動。由此可見,老百姓有時雖愚,但公道自在人心,任何有悖天理人心而行事的人,都將麵臨可悲的下場。
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乃是前麵提到過的魏元忠,此人性情沉穩,性格頗為持重老成,凡事都會三思而行。與此同時,魏元忠的政治才幹也很卓越,尤其善於軍事謀劃,屬於典型的參謀型人才,多次立有戰功。當然,作為一位正直大臣,魏元忠也有自己堅守的底線,那就是絕不與武氏宗親和酷吏集團同流合汙。雖然魏元忠極力避免和以上兩股政治勢力正麵交鋒,但是他的能力非常突出,資曆又極為深厚,還是不為以上兩股政治勢力所容,因而有了兩次下獄的經曆,並且每次都是被判死刑後得到赦免。最終,魏元忠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麵首,還是被發配到了嶺南(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和江西部分地區),直到武則天駕崩才得以回朝。
應該說,盡管上述大臣們淡出政治舞台的名目各不相同,但實際原因卻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都反對武周政權,至少是反對武則天把地位傳給武氏宗親。這一點,以狄仁傑的睿智和老道不會看不出來,因而當上述大臣作為先例擺在他的眼前時,究竟做何選擇是極為艱難的。然而,狄仁傑還是做出了一位正直大臣該做的選擇,並且最終實現了自己的計劃,同時也是諸多正直大臣的政治願望。一般認為,狄仁傑之所以能夠一枝獨秀,完成前人無法完成的曆史重任,跟他的性格有莫大關係。
首先,狄仁傑是有自保意識的,被誣下獄而不打自招就是一個佐證,說明他雖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卻懂得一切從現實出發;其次,狄仁傑做事講求尺度,古語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可見掌握火候在政治活動中的重要性。麵對武則天的精明和強幹,狄仁傑總能找到適當的時機抒發己見,因而哪怕對武則天有所忤逆也不會致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狄仁傑對於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操守非常堅定,當他意識到皇權必須交到李唐王室手中,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後,就樹立了回複李唐的政治目標,並且為此矢誌不渝地奮鬥。
一力定乾坤
唐高宗駕崩之後,太子李顯繼位登基為唐中宗,武則天代理朝政。這個時候,中宗皇帝實際上隻是一個傀儡,可惜他並不能夠正視這一點,做出了很多忤逆武則天意願的事。因此,中宗皇帝登基僅僅兩個月後,便被武則天隨便找了個借口廢為廬陵王,中宗皇帝的弟弟李旦被武則天扶上皇位,是為唐睿宗。睿宗皇帝能夠判明形勢,他采取妥協退讓的做法,請求武則天把自己的帝位降為皇嗣,這才讓武則天登基成為女皇。麵對睿宗皇帝的“配合”,武則天到底沒有為難他,但是對於被廢掉的中宗皇帝李顯,她就沒那麼客氣了。經過一路流放,李顯一直被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縣),才終於落下腳來。
此時的李顯,生活全麵陷入絕境,他被刻意安排在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在皇位爭奪戰中落敗,後死於流放地房州)病死的宅子裏。由於到了完全任人擺布的地步,李顯完全對未來失去了希望,而且每天戰戰兢兢,生怕自己的母親武則天會派人來殺害他。再加上他最為倚重的親家韋玄貞一族也遭到武則天鏟除,李顯甚至已經喪失了求生的意願,每天隻是消極地坐以待斃。慶幸,李顯的妻子韋氏性格堅毅,在她的鼓勵和幫助下,李顯熬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當然,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李顯的危機始終沒有終止。比如在徐敬業叛亂的時候,打的旗號就是恢複李顯的帝位,這自然會把李顯置於九死之地。應該說,李顯對於武則天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隱患,如果沒有狄仁傑等人暗中運籌,他可能早就被武則天暗害了。
武則天執政末期,繼承人問題日趨突出,而呼聲最高的繼承者就是李顯。但是,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又擺在所有人麵前,那就是一旦在繼承人問題上觸怒了武則天,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李昭德和魏元忠等人的下場就是例子。因此,雖然所有人都在關注這一問題,但實際上敢於有所作為的人鳳毛麟角,甚至可以說隻有狄仁傑一人。而狄仁傑的做法一如既往的穩紮穩打,他抓住所有時機在武則天麵前提到李顯,並且想盡辦法把話題引到皇位繼承問題上。尤其是在建立功勳的時候,武則天通常會詢問他想要什麼封賞,狄仁傑多半就會提到皇位繼承問題,這就讓武則天逐漸受到了狄仁傑的影響,她的想法有了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