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前車之鑒說。這是崔融主張中最為重要的一點理論根據,同時也是武則天始終耿耿於懷的地方,也就是在高宗時期,大唐王朝曾經主動放棄過安西四鎮。當時的情況與此次如出一轍,也是吐蕃主動提出議和,並且以唐朝在安西四鎮撤兵為條件。然而,高宗皇帝答應了他們的條件後,換來的卻是吐蕃大舉來犯。由於高宗皇帝性格軟弱,未能製定強有力的國防政策,導致吐蕃大軍隊一直打到敦煌城下,以至於連都城長安都受到了嚴重威脅。既然和吐蕃的交往史上已經有過這樣的先例,就難保這次他們不會故伎重施,畢竟國家大事不能等同於兒戲,既然此時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武則天絕不會輕易授人以柄,那樣無異於化主動為被動,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
三,有效牽製說。武周政權在西北地區建立安西四鎮,對於吐蕃的北部防線是一個有效的牽製,再加上東麵和東北麵的軍鎮駐防,相當於在吐蕃的東麵、東北麵和北麵建立了一個弧形防禦圈,如果吐蕃出大軍從東麵進攻中原,那麼武周大軍就可以乘虛從東北麵和北麵攻入吐蕃,從而確保吐蕃不敢大舉來犯。在王孝傑恢複安西四鎮之後,吐蕃立即遣使向武周政權求和,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狄仁傑同意他們的議和請求,主動從安西四鎮撤兵,吐蕃不僅能夠盤踞絲綢之路,從而大舉供應他們的經濟需求,而且可以放心大膽地從東麵進攻武周,到時候武周就隻好傾全國之力來防。一旦有失,長安城就會受到嚴重威脅,武周政權的根基也將受到動搖。
四,經濟實惠說。武周派兵駐守安西四鎮,雖然需要大筆開支,但是隻要逐步穩定西北地區的局勢,同時加強農業生產,當地的經濟產出就可以供養四鎮將士,完全沒有必要從西安向安西四鎮輸送補給。何況,西北地區還有絲綢之路這樣一條經濟大動脈,能夠從中開發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空間,隻要能夠經營得當,安西四鎮反哺中央政權也將不是一件難事。拋開這些因素不說,中原政權想要和中亞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也繞不開絲綢之路,如果西北地區落入吐蕃之手,必定會不同程度阻絕武周和外界的聯係。
接下來,雖然雙發陷入一片激辯,但是武則天已經逐漸傾向於崔融的主張,再加上以郭元振為首的一眾外交大臣也選擇支持崔融,武則天最終拒絕了吐蕃的議和請求。至於具體的做法,也表明了武則天的外交手腕,她不明說拒絕撤兵,而是同樣提出議和條件,即吐蕃必須歸還青海地區的吐穀渾故地。從後來的史實可以看出,安西四鎮對於中原政權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拱衛作用。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期,為了剿滅內亂,安西四鎮的軍隊曾經被調回中原地區平定內亂。趁著這個空當,吐蕃果然攻占了西北地區,到了唐代宗的時候,還憑借此次兵鋒的餘威,一舉攻占了長安城。
後世史家大多認為狄仁傑精於內政,卻疏於外事。當然,我們不能因為狄仁傑的錯誤主張,就否定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客觀來講,武則天對於群臣的分工是很精細的,狄仁傑主持內政,同時也有崔融和郭元振等大臣主持外事。隻是作為宰相,狄仁傑對於大小國事必須提出自己的建議,因此有可能連他自己對於涉及外事的主張都是敷衍了事。據此可以看出,武則天沒有采用狄仁傑的主張,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伯樂
自古以來,推薦賢才就是宰相的責任之一,狄仁傑作為武周政權最重要的一位宰相,也為朝廷推薦了大批治世之才。一般認為,狄仁傑最大的曆史功績在於恢複李唐政權,但是在恢複李唐政權過程中,他所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舉薦賢才。我們前麵已經說過,在武則天決定交出大權之後,還有一大批武周殘餘勢力賊心不死,中宗皇帝的性格又極度軟弱。不難想象,如果沒有狄仁傑留下的一眾大臣拚死維護李唐政權,最終鹿死誰手也未可知。因此,狄仁傑雖然耗費畢生心血將李顯推上皇位,卻比不上無意間留下的大批正直之士重要,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狄仁傑推薦的首要重臣是張柬之,此人胸懷大誌,才能卓越,可惜他早期投在李素節門下為官。李素節雖然貴為許王,但他是高宗皇帝和蕭淑妃生的兒子,武則天連自己和高宗皇帝生的兒子都敢殺,李素節最終也就沒有逃過一劫。李素節被殺,其勢力隨之覆滅,張柬之也因此受到牽累,慶幸在狄仁傑等人的運作下,張柬之最終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狄仁傑對張柬之的才名早有耳聞,風頭過去之後便以宰相身份舉薦他為官,張柬之也確實精明強幹,屢次因政績卓著得到升遷。隻可惜武則天始終對他心懷芥蒂,因而張柬之一直沒有得到入朝為官的機會。但狄仁傑對他的鼓勵和舉薦不遺餘力,當武則天詢問誰可以繼他之後擔任宰相位時,狄仁傑毫不猶豫地說出了張柬之的名字。
本來,武則天對於張柬之的能力和可信度還存在猶豫,可是當她就宰相人選詢問另外一位大臣姚崇的意見時,同樣聽到了張柬之的名字。如此一來,武則天就對張柬之有所改觀,在查閱了他政績之後,對於他的重用也就初步定下了調子。而且姚崇和狄仁傑不同,在舉薦張柬之的同時還下了一劑猛藥,那就是他說明了張柬之已經高達八旬的年齡,如果想要用他為相,必須盡早為之。在古代社會,雖然官方規定官員到七十歲可以致仕,但實際上所有統治者都基本遵循了一個原則,那就是隻要找到得力的官員,都會用到他過世為止。
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即姚崇也屬於狄仁傑一派的大臣,而且他本人也是通過狄仁傑的舉薦才得到重用的。而張柬之也確實不負狄仁傑的厚望,上任之後立即著手恢複李唐政權的統治,並且最終策劃和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放棄了國家權力。應該說,張柬之和狄仁傑相比,其才其誌不在之下,但是他忠於武則天的程度顯然要大打折扣,因而才敢於使用非常手段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當然,張柬之所做的一切,於國於民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繼張柬之後,狄仁傑還推薦了桓彥範,其人以耿直敢言聞名朝野,後來冒死扳倒了張宗昌一黨。要知道,武則天雖然心黑手狠,但是對於她的麵首們卻格外恩寵,多少企圖鏟除麵首集團的大臣都落得淒慘下場。即便是狄仁傑,對麵首集團同樣不敢輕易觸碰,在皇位繼承問題上,他甚至和麵首集團統一了陣線,這件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正直大臣們所詬病。但是桓彥範卻敢於“摸老虎屁股”,並且最終成功將張宗昌扳倒,為當時的國家社稷和萬民福祉除去一害。當然,桓彥範的做法是非常智慧的,他成功抓住了武則天的帝王心理,揭露張宗昌曾經算命且被術士告知有天子相,也就是揭發了他有謀反的野心,對此,武則天果然未加容忍,直接將張宗昌治為死罪。
扳倒麵首集團之後,桓彥範還致力於為那些被酷吏集團迫害冤枉的正直大臣平反,其聲望由此達到其人生的巔峰。可以說,張柬之在謀略加耿直方麵隱隱有超越狄仁傑之勢,而桓彥範在耿直和謀略方麵隱隱有超越狄仁傑之勢,有此二人繼承狄仁傑的遺誌,就難怪李唐政權能夠順利過渡到李唐宗室手中了。值得一提的是,桓彥範的母親也是一位忠烈之人,後來發動神龍政變的時候,桓彥範曾經擔心事敗身死,無人照顧年邁的母親。而他的母親卻大加斥責,教訓他必須以國事為重,不可因為家事而有所耽擱,這才讓桓彥範下決心殊死一搏。
在軍事方麵,狄仁傑也舉薦了一位重要將領敬暉,此人常年戍守邊疆抵禦突厥。一次,突厥忽然大軍來犯,為了確保守地無失,敬暉隻好將所有百姓遷入城內加強防禦,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百姓被搶掠。但是正值此時,城外的大片農田日漸成熟,在外援遲遲未能到來之際,能否將成熟的糧食收割入城,將直接決定戰事的勝敗。在這種情況下,敬暉力排眾議,主動出城迎敵,將農田置於戰略後方,成功保護農民收回糧食,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狄仁傑得知此事之後,立即著手培養和提拔敬暉,最終使其成長為武周政權重要的軍事將領。
接下來是袁恕己,此人是著名的監察官員,同樣是狄仁傑所舉薦。一次,有個叫楊務廉的工匠得到舉薦後入朝為官,此人的藝術造詣極高,尤其善於雕刻象牙和玉石等精美器物,因而得到中宗皇帝的寵信。楊務廉為人和善,又無心政治,因而大臣們對他的印象普遍不錯,但是袁恕己卻對他極為警惕和厭惡。因為在他看來,楊務廉今天可以雕刻玉石,明天就可以雕梁畫棟。那麼遲早有一天,中宗皇帝會因為他而大興土木,最終導致勞民傷財,破壞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基礎。由於袁恕己所言句句在理,中宗皇帝無言反駁,大臣們也都不置可否,最終還是將楊務廉貶為地方官了。
接下來是崔玄偉暐,此人是唐朝乃至我國整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當時更是被引為道德模範,對當時的朝廷官員有很大的正麵引導作用。由於狄仁傑的極力推薦,崔玄偉暐得以升任吏部侍郎,但是由於他的廉潔奉公和剛正不阿,受到同僚的一致排擠。接下來,當他受到誣告下獄之後,武則天立即決定親自審理,最後審明情況,不但沒有貶他的官,反而將他擢升為宰相。崔玄偉暐下獄之後,滿朝文武原本以為有好日子過了,聽聞消息後無不垂頭喪氣,因為隻要有崔玄偉暐在,他們就休想玩忽職守,更別提貪汙受賄了。後來,崔玄偉暐也是神龍政變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武則天曾經喝問他為何也參加叛亂,崔玄偉暐卻義正詞嚴地告訴武則天,自己完全是為她考慮,可見此人受狄仁傑的思想影響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