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仁心通天地,義氣聚乾坤。
從古墓脫困之後,瞿爺、秦可征和從各地入川的江湖英雄便開始籌劃成立天地會。不到三個月,源源不斷的各路力量都彙集了過來……
各路英雄都同意大家同為五湖四海的兄弟,應尊天地為父母,以綱常為紀律,以反清複明為事業,彼此自稱是洪門兄弟。
新人入會時,焚香開壇要先拜天地,也要歃血為盟,最後還要共同舉酒發願:“立誓傳來有奸忠,四海兄弟一般同。忠心義氣公候位,奸臣反骨刀下終。”
誓畢,才算是義結兄弟,同袍同澤,患難與共。
會內的組織分設為彼此相對獨立的各個山堂,有事時洪門兄弟要不分彼此,鼎立相助。
山堂設:堂主和副堂主各一人;另有坐堂大爺、陪堂大爺、管堂大爺、執堂大爺、禮堂大爺、刑堂大爺和護印大爺各一人。
真可謂:滴血盟心挽狂瀾,揮刀矢誌複神州。
02
洪門海底的第一部分是一篇編年史,它記載了從甲申之年開始的事件。
順治元年三月,李自成軍攻占北京帝都,改國號為大順,史稱:甲申之變。
同年五月,鳳陽總督馬士英,裹同江南的部分明朝官僚,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定都南京。
定都之初,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東林黨人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
為了抵禦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清軍從北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書史可法部署兵力如下:總兵劉澤清轄淮州和海州,駐淮安。總兵高傑轄徐州和泗州,駐泗州。總兵劉良佐轄鳳陽和壽州,駐臨淮。總兵黃得功轄滁州與和州,駐廬州。以上江北四鎮彙同住守在武漢三鎮的左良玉部,組成了當時的江淮防線。
順治元年十月,清廷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兩萬騎兵征討南明。不久,因陝西李自成活動日熾,多鐸奉命轉兵對西向作戰。
順治元年十一月,史可法親抵江蘇淮陰,籌劃淮河防禦。先後數十次上書,但弘光朝廷上下醉生夢死,未予以重視。
03
順治二年正月,清軍攻破潼關,多鐸率部轉兵分道南下。
南明駐睢州總兵許定國,駐河南總兵李際遇,分別向清軍約降。史可法急調總兵高傑北上加以勸阻。不料,高傑在睢州被許定國誘殺。
順治二年三月,駐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率部東下以清君側。馬士英急調黃得功部赴長江抵禦。清軍乘機趨徐州,南明總兵李成棟登舟南遁,清軍遂連陷潁州、太和。
順治二年四月,弘光朝廷密詔史可法督軍入援南京,以禦左良玉。清軍乘機占亳州,趨邳州,使徐州和泗州告急。
同時,黃得功、劉澤清和劉良佐三鎮兵也應詔入衛南京。清軍一路陷亳州,另一路陷碭山,於九日占領了徐州。十三日,泗州守將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揚州。
十七日,清軍距揚州二十裏列營。
十八日,原高傑的部將李成棟引清軍各路包圍了揚州城,史可法急檄各鎮赴援,無一前來。
二十二日,城中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降清,揚州城中兵力益加單薄。
二十三日,總兵劉肇基請求乘敵不備背城一戰,史可法未允。二十四日,清軍從泗州運來紅夷大炮,猛轟揚州,屢毀城牆,滿城恐慌。史可法督軍民以草袋盛土填障,修補城牆,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殺清兵數千。同時,史可法血疏告急,請求援兵,無人響應。
二十五日,多鐸集巨炮猛轟城西北隅,城破。清軍壘屍為梯,蜂擁攀援入城。史可法被俘就義。劉肇基率餘部繼續與清軍展開巷戰,直至矢盡人亡。多鐸下令屠城十天,約有八十萬百姓被清軍屠殺,史稱:揚州十日。
順治二年五月初,清軍渡江攻克鎮江,南明沿江守軍皆潰。
十四日,清軍自鎮江南下丹陽,西趨句容,直抵南京城下。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和錢謙益等獻南京城迎降。
二十二日,清軍俘獲逃奔蕪湖的弘光帝朱由崧,解押到北京後,於次年處死。二十四日,多鐸抵南京,弘光政權覆滅。至此,先後歸降者共計二十四萬餘人。
順治二年六月初,清廷令江南各處軍民盡皆剃發,並繼續撫剿江南未下城邑。清軍自常州、無錫直取蘇州,十三日進入杭州。
清廷的剃發令公布後,江南各地的軍民紛紛起兵抗清,其中最著名者為嘉定和江陰兩城。十七日,嘉定城民為反剃發令,在黃淳耀、侯峒曾等領導下,堅守孤城,抗擊清兵。至七月初四日李成棟引清軍破城。不久,朱瑛重興義旅,再守嘉定。二十六日,嘉定又被清軍攻破,再遭屠難。八月十六日,原明把總吳之蕃於嘉定反清,亦告失敗,嘉定複遭屠難。史稱:嘉定三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