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打響南北戰爭(1 / 2)

林肯下令征集七萬五千人入伍,舉國上下掀起一片愛國熱。大規模的群眾集會在成千上萬的大廳和廣場上上演,鼓樂聲聲,國旗飄飄,鞭炮陣陣,演說者振臂高呼。人們扔下手中的犁和筆,紛紛應征入伍。

十個月以後,就有十萬九千新兵參加演練、行軍,高唱著:

“約翰·布朗的身體已經在墳墓中與世長辭了,但他的精神將繼續閃爍光芒。”

但是誰又將帶領這些北方軍取得勝利呢?軍隊裏有一個唯一公認的軍事天才,名叫羅伯特·李。他是南方人,然而林肯卻想讓他做北方軍指揮官。假如他接受了任命,那麼整個戰爭史將會被極大地改寫。他曾經一度很嚴肅地考慮過是否要接受任命。他思前想後,頌讀《聖經》,雙膝跪地祈禱,整晚在臥室地板上來回踱步,虔誠地試圖作出正義的決定。

在很多方麵他和林肯意見一致。林肯討厭奴隸製,他也一樣,早在很多年前他就釋放了自家的黑人奴隸。他和林肯一樣,都熱愛聯邦,堅信分離就是“倒退”,對於國家來說,永遠沒有比它更大的災難了。

但麻煩的是——他是弗吉尼亞人,引以為豪的弗吉尼亞人。弗吉尼亞人把自己的州看得高於聯邦。兩百年來,他的祖先命中注定首先在殖民地取得權勢,其次才是在州。他的父親,幫助過華盛頓驅逐喬治女王的英國兵,從那以後他就成了弗吉利亞的地方長官。他告誡自己的兒子,先要愛自己的州,再才是愛國。

因此當聽說弗吉尼亞州加入南方聯盟後,李將軍終於宣布:“我不能讓自己軍隊的槍口對準我的親戚、孩子和家人。我要回去分擔他們的痛苦。”

也許這個決定,讓南北內戰延長了兩到三年。

現在林肯又能找誰來領導軍隊呢?接下來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擔任了軍隊指揮官。斯科特是位老人,他在1812年戰爭中在倫迪巷打過一次有名的勝仗。而現在是1861年,時隔四十九年了。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不再強健,他的年輕英勇已經不複存在。

除此以外,他還脊椎疼痛。他寫道:“有三年多的時間,我騎馬或是散步走不了幾步就疼痛難忍。”

另外他現在還出現了“其他一些新的毛病——水腫和眩暈”。

4月份林肯招募了七萬五千新兵,他們將服役三個月,7月份退役。6月底他們大聲叫嚷著:“行動!行動!行動!”

霍裏斯·格裏日複一日地把“國家戰爭口號”作為粗體字部分放在《紐約論壇報》的社論頭條,呼籲“向裏士滿進軍!”

商業變得一團糟。銀行害怕擴大信貸,即使政府借款也得支付百分之十二的利息。民眾發出這樣的呼聲:“我們不能再這樣瞎混了,這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來一次猛烈的攻擊,打敗李的軍隊,混亂的局麵很快就會結束。”

聽起來很振奮人心,沒有人提出異議。

可是精通軍事的專家們深知:軍隊還未準備到位,根本不堪一擊。可是總統最終向大眾的請願屈服了,命令出兵。

於是,在7月炎熱的一天,麥克道爾帶著他龐大的軍隊陣容出發了,準備進攻在弗吉尼亞奔牛河的南方軍隊。當時,還沒有哪個美國將軍指揮過如此陣容龐大的軍隊作戰。

這是怎樣的軍隊啊?沒有作戰經驗、缺乏軍事訓練,有幾個團的士兵入伍還不到十天,毫無紀律觀念。

指揮一個小隊的謝爾曼說:“我竭盡所能,可是我阻止不了士兵因為喝水、摘樹莓或者幹別的雜事掉隊。”

當時,法國步兵和阿爾及利亞士兵被認為是最驍勇善戰的。因此很多士兵都從穿著和行為上模仿他們。於是在向奔牛河進軍的那一天,士兵們都頭戴鮮紅的頭巾,身穿紅色的寬口褲,看起來更像是戲劇團演員,而不像是要赴戰場拚命的戰士。

還有幾個頭戴禮帽的國會議員開著車去觀戰,連妻子和寵物都帶去了。還帶了一籃籃的三明治和一瓶瓶波爾多葡萄酒。

6月底的一天,天氣酷熱。上午十點,南北戰爭的第一槍終於打響了。

接下來會怎樣呢?

毫無作戰經驗的士兵看到炮彈“嗖”地從樹林裏飛來,聽到有人慘叫,緊接著口吐鮮血被炸死在地上。一看到這些,賓夕法尼亞兵團和紐約兵就意識到自己為期九十天的服役期已開始。因此他們堅持要馬上退役,此時此地,越快越好!據麥克道爾所述,他們“撤離到了聽不見炮火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