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袁在後來的敗筆,史學家們各抒已見。但是不可爭議的是,他死後,手下的各軍隊首領將中國分割成各自的勢力範圍,由此在中國形成又一輪的軍閥紛爭。在1926年以前,這些軍閥幾乎一直無視名義上在北京統治這個國家的民國政府。他們殘酷地掠奪農村,把中國拖進了野蠻的無政府動亂狀態中。使得民國初期若幹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壞的時期之一。在西方列強大踏步前進的時候,中國卻出現了停滯不前,從此近代史上又落後幾十年,中國一蹶不振。
以下幾個因素可解釋對西方作出反應的幾十年中所產生的這一悲慘結果。首先,中國幅員遼闊,這使得中國內地許多年來未受到與西方交往的影響。內地相當於一個巨大的貯藏所,幾十年來注重傳統的文官候選人一直是從那裏產生。他們組成的官僚階層由知識分子構眈而這些知識分子專心於儒家經典著作,因而,他們更強調的是倫理原則,而不是手工技藝或戰爭技術。這一統治階級因以下事實而進一步受到約束:陳佛教外,中國沒有或幾乎沒有借用國外東西的傳統。因此毫不奇怪,盡管19世紀後半葉中國的確發生了變化,但它的變化速度卻遠遠落後於對西方作出反應的其它國家。
不過,不能讓官僚承擔中國失敗的全部責任。年輕的、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也應負部分責任。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在民國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們卻試圖在中國建立一些與他們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觀察、學習到的製度完全一樣的製度。他們所建立的製度自然對中國人民毫無意義。很快就在中國的政治現實麵前土崩瓦解。美國一位權威人士對這些不老練的政治家的這一失敗作了生動的描寫:“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曆史、傳統、政治經曆、製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基。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隻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畫,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學生的漫畫。……這種共和政體悲慘地結束了,即悲慘地失敗了。然而,失敗的並不是共和政體……而是一代人”。
是的,從現代角度再來看民國初期的政治,特別是政治強人袁世凱之後的政局,才會發現:整個中央政府形如一盤散沙,沒有誰有絕對的影響力及製約力,“城頭變幻大王旗”。如果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如同現代的美國,這種分立是一件好事,可以有效防止一家獨大,從而在日常國家事務的處理上相互約束。但是在一個充斥內憂外患、四分五裂的國家裏,這種各自為政是十分危險的。歐美日競相在中國尋找其代理人,會讓中國繼續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從而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