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新軍(1 / 2)

張漢卿正式擔任衛隊旅副旅長後,他可以自己決定這支軍隊的編製、訓練方式,這一點,得到了張作霖的默許。張作霖也想瞧瞧,這個鬼點子甚多的小六子還能搞出什麼花樣來,反正即使不好了,也攪不出什麼大浪來。

少帥甫一上任,便提出政工幹部這個概念,並以奉天小學校為基礎,成立政工幹部學校。

在張漢卿看來,一支軍隊的靈魂在於有靈魂,即讓士官們理解為誰戰、為何而戰的問題,一旦這個問題解決了,軍隊的士氣就上去了。什麼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等不足都可以算作次要的事。張漢卿有心按照後世解放軍的建軍思想打造一支忠誠、不怕死、有活力的新式軍隊,作為奉軍的樣板。這樣的部隊,如果戰略戰術得當,配之以不落後的兵器,基本上可以做到無敵於天下了。

一個恰當的例子是二戰中的日軍。不管其存在是多麼反動,其上層軍官的指揮與眼光是多少落後,下層士兵的作戰勇氣是令人佩服的。雖然可能有人說他們作為“皇軍”,有愚忠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認其戰鬥力,這就是有了靈魂的巨大能量。

同是民國軍閥,吳佩孚的部隊戰鬥力普遍要比其它直係、皖係的要強,當然更強於奉係。但是就這樣的部隊,遇到蔣介石的黨軍,卻一敗塗地。同樣弱小的八一南昌起義的軍隊,在黨領導下變為工農紅軍後,斬將奪旗,搖身一變,所向無敵。正史上經常看到一種現象:同樣的一個國民黨兵,可能之前畏敵如虎,但一旦被gc黨改編後,立即像吃了激素,變得渾不畏死,這就是靈魂的力量。

衛隊旅的成立,不但擴充了大量的兵員,還逐漸引進了一批受過講武堂培訓的青年血液----這些學生軍官有別於傳統的兵油子,不是為穿衣吃飯而參軍,而是真正以報效國家為己任。作為補充,張漢卿還大量接收社會上落魄的知識分子,組建衛隊旅下第四團----軍政幹部教導團,以年輕的王以哲為團長,他要培養這些人成為未來新式軍隊的種子。

原來衛隊有一個團,新入6個營另組建兩個團後,便成為一旅三團製。張漢卿不怕新兵多,而擔心符合他心目中新軍的軍官少。為了彌補中下級軍官的差額,張漢卿果斷地將還在學習中的學生軍官紛紛簡拔在營連級軍官的位置上,還特別規定衛隊旅今後凡班排級及以上軍官之升遷必須認識基本漢字,以改造原有軍官。

此外又讓軍政幹部教導團組成了十數個夜校識字班,在業餘時間教授士兵學字學文化。

為了最大限度不妨礙學生軍官們的學業,張漢卿下令全部衛隊旅逢單日進行軍事訓練,逢雙日則進行文化、政治、內務培訓。讓學生軍官與政工幹部們合理調配時間。

隨著張漢卿所結識與了解的學員特別是文化程度頗高的一批見習軍官紛紛在學餘入職衛隊旅,有別於當時一般軍隊的新式軍隊漸有雛形,也使得張作霖的衛隊旅成為當時民國軍隊裏唯一的“文化兵”。特別是張漢卿以講武堂學員的身份兼職團長再兼旅副旅長(主持工作,因為旅長於珍從來不幹涉他的動作)、郭鬆齡以教官、督軍府高級參謀身份兼職衛隊旅參謀長後,上下幾乎清一色的“學生軍官”。

郭鬆齡本來就是講武堂教官,對於軍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訓練技巧及刻苦程度確實讓張漢卿這個半吊子汗顏,因此也對他言聽計從,從而讓郭鬆齡感到知遇之恩,更加努力。

郭對軍官的訓練要求每天中午出一次幹部訓練,尤其是連長以下的軍官必須認真執行,主要的是訓練刺槍術以及製式教練動作的劃一。對士兵的教育,由衛隊旅司令部參謀處製定全年教育計劃,發到各團及各直屬營,再由各團、營製定每周的學術科教育計劃實施表,印發各營、連遵照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