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張勳複辟而號召護法,廣東省長朱慶瀾邀孫赴粵,程璧光海軍獨立,載孫、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人南下廣州。抵達廣州之時,段祺瑞“再造共和”,拒絕恢複被張勳廢止的1913年選出的國會。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
段祺瑞要武力統一,軍事征南方都是要花大錢的,錢從何處來呢?隻有借款一途。當時因為歐戰激烈,英法無力借款,日本遂乘機而入,段祺瑞這時亦想借日本的支持達到他征南和統一的迷夢,因此他重用曹汝霖,請他兼攝財政總長,曹是著名的親日派,段祺瑞後來為國人攻擊賣國就是這一期間鑄成的。
日本為了對中國貸款,乃以朝鮮、台灣、興業三銀行合組一特殊銀行團,借款總額高達2.2億日元,由日人西原龜三經手,後來就是有名的“西原借款”。
段祺瑞為求財政上的充裕,貫徹其武力統一的迷夢,不惜飲鴆止渴,斷送國權,讓日本假借款以奪取中國之利益,而中國因西原借款所損失的有:
一、吉長鐵路、吉會鐵路及滿蒙四路均被抵押。
二、無線電台、有線電信事業管理權的讓與。
三、吉林、黑龍江兩省金礦及森林的讓與。
四、山東濟順、高徐二鐵路的讓與。
五、山東問題換文的損失。
六、中國參戰軍必用日本軍官訓練。
同時,日本政府建議中日合辦鳳凰山鐵礦,中日各投資2500萬元,中國資本可以由日本代墊,並提出在浦口建立鋼鐵廠,聘用日本技師,以陸宗輿為督辦。這個消息首先由北京的英文《京報》注銷來,段相信這個秘密條約是總統府方麵故意泄漏的,同時相信馮國璋有意推波助瀾,縱恿反對。因為江蘇督軍李純在南京召集了秘密軍事會議,會議結果:不但提出了取消軍械借款的要求,還提出了改組內閣的要求,因為他們認為內閣中有親日分子,所以需要改組。不止是江蘇督軍李純在反對,直係的其它督軍如:江西督軍陳光遠、湖北督軍王占元都電請政府明白表示。
段祺瑞派軍警逮捕了《京報》主筆陳友仁,接著把《京報》查封。這一來,便成了一件中外軒然大波的事件,各方遍傳:“中國軍械將由日本管理,所有各省兵工廠、煤鐵礦亦由日本控製。”於是全國人民和各種團體,一致反對軍械借款和鳳凰山采礦合同,要求段內閣宣布真相。同時美國公使抗議中日軍械借款,亦要求公布鳳凰山采礦合同,英國公使則認為長江流域是英國勢力範圍,不能容許日本染指。江蘇督軍李純更指出鳳凰山是江蘇轄境,事關地方問題,應先征求地方當局意見才能簽約。語氣中含有即使內閣簽訂開礦條約,他也不會允許日本人前來開采鐵礦。
段決定一意孤行,不理睬反對聲浪,當這個合同簽定前送到農商總長張國淦桌上,照理要由農商總長批準和簽字。可是張國淦竟拒絕簽字。同樣在北洋政府任職,張國淦卻顯示了中國人的骨氣。
這個張國淦是何人也?說起來鼎鼎有名。
張國淦(1876-1959),字幹若、仲嘉,號石公,湖北蒲圻人。北洋政府官員,學者。武昌首義前,調北京任內閣統計局副局長;後以“參議”隨唐紹儀參加南北議和,得袁世凱青睞,1912年4月任國務院銓敘局局長、國務院秘書長,後曆任總統府秘書長、內務次長、教育總長。黎元洪執政時,因同鄉關係,繼續受重用,曆任總統府秘書長、國務院秘書長、農商總長、司法總長、水利局總裁。周旋於北洋軍閥各派係之間,調節矛盾,為各方所待重。他不簽字,貴為總理的段祺瑞竟也沒有辦法。
11月1日,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親自到農商部威脅張簽字。張國淦問林權助是代表日本商人,還是代表日本政府?他說:“如果是代表貴國商人,則當按照我們中國的礦業條例辦理。如果是代表貴國政府,這裏是農商部,我和閣下沒有談話的地位,請閣下到我國外交部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