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西原借款風波(2 / 2)

林權助被張說得啞口無言,又不好意思翻臉,隻好退出。隔不久又來訪張國淦,換了一副和善的麵孔,建議依照日本鋼鐵業由軍部管理的成例,將此案移陸軍部辦理。張答複說:“這是我國內政,不勞閣下操心。”段祺瑞看這事鬧僵了,乃派孫潤字以120萬元向張行賄,賄款增至200萬元,均被拒絕。國務院秘書塗鳳書也奉派前來,勸張以考察各省農會為名離開北京,由代理部務的次長代簽鐵礦合同,張國淦也拒絕。段又采取以前對付內務總長孫洪伊的辦法,勸張外調省長,以免身當其衝,張也不肯。

張平日為人隨和,可是這次卻非常堅決。段最後派親信曾毓雋訪張,說了許多好話,請張幫忙,張國淦說:“不簽字就是幫總理的忙!”

段祺瑞討伐南方(孫中山),武力統一的政策行不通,又受直係的反對,湖南情勢又突變,他隻能出之辭職一途了。當他辭呈尚未提出時,江蘇督軍李純(直係)又來電建議總理不兼陸軍總長(實際上是要削了段祺瑞的兵權)、解散臨時參議院、派唐紹儀為北方議和總代表、迅速召開南北和議。

11月16日段被迫提出辭呈,同時發出“正密”銑電痛論北洋派團結的必要,以及自己不得不辭職的苦衷。他一邊明著下台,一邊以副總統之位拉攏直係曹錕,意圖分化直係勢力。

曹錕雖是直係,以前並未加入長江三督的主和集團,且一向與皖係保持良好關係,被稱為直、皖二係的“兩棲督軍”,因此當時頗有舉足輕重之勢。直、皖兩係都極力拉攏曹錕,他則一直不作左右袒。他當時在北洋派中實力最大,又曾是清朝時的北洋大臣地位,他的一舉一動,對北京都有嚴重影響。曹錕本在直、皖兩係明爭暗鬥中保持中立,在手重要謀士徐樹錚的導演下,在21日單獨發表馬電:主張以南軍退出長沙為南北議和的條件。表麵上好像仍是主和,或是主戰、主和中間的折衷方案,實際上對南軍是不利的。

曹錕馬電發表前後,皖係軍閥如:安徽督軍倪嗣衝,奉天巡閱使張作霖,浙江督軍楊善德乃其它軍閥:盧永祥、張懷芝、張敬堯、李厚基等紛紛響應段的號召,主張繼續對南方作戰,一時主戰派聲勢大振。

12月2日以曹錕和張懷芝為首,督軍們和督軍的代表齊集天津孫家花園開會。這次會議的規模和聲勢,不下於徐州會議,除了西南各省和長江三督沒有代表參加外,山西、奉天、黑龍江、福建、安徽、浙江、陝西七省和察哈爾、熱河、綏遠三個特別區的軍閥代表,以及上海盧永祥、徐州張敬堯都有代表前來天津,這等於是又一次的督軍團會議。

張漢卿是參加這次天津會議的奉天代表,陪同他的是張作霖的智囊奉天軍署參謀長楊宇霆。天津會議並推舉段芝貴進京向馮國璋攤牌,他們表示一點婉轉的意見:如果南軍退出湖南和解散非常國會,就可以談和,這是談和的起碼條件,如果總統不采納,督軍團將以對付黎前總統的手段對付今大總統----各省宣布脫離中央而自主。

張漢卿代表奉係張作霖表達了高調支持段祺瑞的態度,之所以如此,是段祺瑞雖然已經宣布下野,但是張漢卿清楚地知道,要不了多久,段將會複出。無他,曆史已經證明。為了讓段感覺到奉天省對他“忠心不二”的擁護,張漢卿在征得張作霖的同意後,旗幟鮮明地表示“如果總統不接受這個和談條件,則國將無寧日,奉省將仍支持段總理之南下政策。”

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支持段祺瑞的聲明,不知老段心裏做如何想,至少對張作霖父子的好感是增加的,這在其後的事件中逐一得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