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能靠吃大戶強行分地而把地主們得罪光了----一些較開明的地主是東北的財富,他們很多人當初因貧窮而攜家帶口闖關東,靠血汗和智慧掙得來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家業,東北正要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需要大批這樣的人才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發揮才能。像後世“吃大戶”一般,可以會在短期內取得所謂革命的成功,但是其後遺症卻要經過幾十年之後再作大規模政策上的修改,何苦來哉!
政府一定不能出錢,因為沒有錢,但政府一定要有錢。
農民一定要分得土地,這是立足東北的基礎。但是一個鬆散的、安逸的、自主式的農村生活對國力的增強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張漢卿漸漸形成了一個想法:政府用賒欠的方法強製收購地主們多餘的土地,承諾每年給予利息,待一定期限(他的預想是10年或20年)還本。他現在要的是集中全東北的力量:人力、財力、物力,建立數十、以至數百個政府壟斷的大型、特大型廠礦,以完成工業的原始積累!這有些借鑒後代的“以農補工”,在前蘇聯成立之初和建國後的中國曾經被全麵引用過,雖然殘酷了些,但是對於落後貧窮的現國家要盡快走上現代之路,是最佳的途徑。試想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有多少功勞屬於政府直接資助的財閥----鬆下、日本電工、豐田…,韓國能夠在一隅擠進工業化強國的行列,同樣離不開號稱韓國四大工業支柱的現代、起亞、三星、大宇…
而這種賒欠還可以讓債主們有另外一個選擇,即將全部或部分政府欠款折算成股份,投入到工業企業廠礦的建設中來。如果得到允許的話,相當於用政府借用民間的資本來完成工業的發展,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社會的閑散資源,將其最大限度地市場化,用經濟學的術語叫做擴大再生產。
比起毛時代中國的國家計劃經濟體製,無疑後來日本韓國實現的國家強力扶持下的市場經濟體製更為優越,這也是亞洲四小龍崛起的主因。但是與西方國家普遍的弱政府介入模式相比,作為後起的國家,他們的政府對於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發展順序等戰略問題考慮得比較多,對經濟的介入深得多。像戰後,為了盡快走出困境,日本政府首先製定的傾斜經濟政策,韓國緊隨,其首先滿足鋼鐵煤礦等基礎產業的需求,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而後又適時製定了國民經濟倍增計劃---類似於中國的五年計劃,引導產業界對關鍵性的重化工業、電子工業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並且給予了全力的扶持。這一政策,使得韓國在“四小龍”中成績斐然。
無論如何,戰後日韓的底子是好的,不像現在的中國,工業基本為零,有限的幾個會社都是日本人建立的。即便如此,東北的形勢比關內要好得多,一句話,中國的其它地方,更窮更落後。
張漢卿有心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經濟體製,但在目前,他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解放中國的農民,就是解放中國生產力,就是解放中國”的涵義了。工業的發展,其資金來源要從農業中取得,解放農民的任務,先從土地改革開始。
在征得張作霖許可後,在一群智囊的簇擁下,張漢卿以太子地位入政奉省西部朝陽地區,進行史上所著名的“朝陽土改”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