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廣人稀,剿總司令部兵力極為有限,而土匪大都散跡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現在隨著國際局勢的大動蕩,中東路、俄國內戰、幹涉軍在東北的新動作,還有東北新政的醞釀和人民黨的成立等等,張漢卿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遼闊的東北和土匪捉迷藏;但是好不容易得來的局麵,一旦鬆懈,土匪將卷土重來。
怎麼辦?
在奉軍總部和剿總司令部各大員頭痛不已時,張漢卿已經構思了一個影響未來中國深遠的想法:即發動一場規模浩大的人民戰爭,將土匪徹底淹沒在人民戰爭這個汪洋裏。
張漢卿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的名義發出了《關於剿匪工作的決定》,指出:
一、各師和旅要抽調三分之一的兵力執行剿匪任務,並要求各執行剿匪任務的部隊作出全麵計劃,區分輕重緩急,實行集中兵力圍殲和追打相結合,除惡務盡,避免以往兵去匪來的現象。
二、必須爭取在最短時期內,堅決徹底的肅清土匪,發動廣大農民,利用土改來建立鞏固的後方,使土匪賴以生存的環境不複存在。對內外勾結、通匪資匪(特別是糧食、藥品)者,給予重處----輕則家人連坐沒收家產,重則鬥爭後判大刑直至槍斃,整個一窩端。
三、將政治攻勢與軍事進剿相結合,組織工作隊開展政治攻勢,同時調查土匪的家屬、親戚和朋友,宣傳張漢卿的土地改革政策,動員土匪悔過自新。並爭取土匪反水,給奉軍剿匪提供情報,將功補過。
四、在消滅大股土匪後,要果斷將軍隊力量放在安頓地方局麵上來,各地區要依此組建龐大的民兵隊伍,隸屬於各地人民武裝部;警察局要在各個鄉鎮組建派出機構,即派出所。為補充這兩股力量以民生為主的缺點,在各縣城及農村重要據點還設置了準軍事化部隊----武警部隊的想法也訴諸腦際。這樣一來,主戰部隊就可以騰出手來。在未來,還可以用這些準軍事化的部隊去作為與境內日據地盤緩衝的第一線。
在分兵剿匪的同時,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發出了《動員幹部下鄉發動群眾》的指示,組織大批的軍政幹部下鄉,開展反霸除奸和土地改革運動。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在極短的時間內,抽調出了數萬名幹部,組成了大批的農村工作團,深入廣大鄉村,發動群眾,開展“反奸清算”運動,實現“耕者有其田”。深受匪患的百姓們熱烈歡迎這些工作組的先生們 (因這些幹部們絕大多數都是由張漢卿的學生軍組成的政工幹部,老百姓對這些能夠識文斷字的娃娃先生們一是好奇,二是敬畏,三還是感激,因為娃娃們真正做到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而且還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指導監督土改的運行,使翻身農民們真正獲得了土地)。
剿匪、土改和“反好清算”三項工作的開展和軍事方針、政策獲得的成功,使以張漢卿為主要負責的剿匪部隊渡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在東北獲得了很大的威信。更重要的是,這些立足於當地的幹部成為奉軍控製地方的重要基石,並在後來成為人民黨的骨幹,在人才儲備上增加了力量。
自從製定了新的剿匪方針,各部隊的鬥爭大見成效。在通化地區的戰鬥中,27師組織了精幹的剿匪小分隊,采取不停歇的追擊與釘楔圍困相結合的方法,窮追猛打,最終剿滅了劉甲一、方雨堂、李桂新等股匪徒。其中,剿滅李華堂的戰鬥,便是一場窮追不舍的惡戰。10月,奉軍54旅在剿滅劉甲一後,轉戰至吉林省的白山、江源、柳河等地,兜剿劉甲一部。在一個多月的戰鬥中,殲滅劉甲一部1000餘人,劉僅以隨身40餘人逃遁。為了徹底肅清餘匪,54旅派出了精幹的小分隊,跟蹤追擊,鍥而不舍,窮追400餘裏,終於在11月下旬於新開河畔將半渡的劉甲一擊斃。在圍剿方雨堂時,剿匪軍對逃入深山的方匪實施久圍長困,布下明崗暗哨,同時,組織部隊進山反複搜剿,使方雨堂無糧無宿,疲於奔命,最後徹底被殲。
在追剿實踐中,各部隊創造了尋蹤和破迷兩條經驗。尋蹤是追剿流竄股匪的重要手段,如同熟練的獵人憑借蛛絲馬跡去尋覓野獸的走向一樣。尋蹤,包括兩種方法:第一種,為秋末林中撥蹤法。這種方法是通過堪察秋末森林中落葉被踏踩的痕跡,來判斷土匪的去向。落葉被踏碎或被搓,且有比較寬的麵積時,則證明是有人員走過。反之,如果痕跡凹道狹窄而較深,道麵不平,則證明是野獸所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