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剿匪(2 / 2)

第二種,是春秋季草甸撥蹤法。一般來說,當人和馬從草甸上經過時,由於行走踏踩,必定要留下痕跡。而且往往草斜倒的方向,即是土匪逃遁之方向。如若踏過的道中,已有部分草立起時,即說明人馬已經過去多時了;如若無草立起,則說明匪徒剛過去不久。破迷是一種識破土匪設圈套的方法。當土匪遭到追剿打擊時,往往化整為零,沿不同方向逃遁,以迷惑對手,這時,如果停止追剿,則正中匪計。所以當遇到此種情況時應向最大一股逃匪追擊,將其殲滅後往往可查知其聯絡記號與集合地點,再一一殲滅之。

在黑龍江省的廣大地區中,佳木斯是匪患的重災區。佳木斯的南部和兩南是崇山峻嶺,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佳木斯的東部和北部是大片的沼澤地和草甸子。在草甸子中,蒿草比人高,蚊蟲肆虐。不熟悉路徑的人,進去就別想再出來。如此荒蕪之地,人跡罕到,成了“胡子”們的棲息地。然而,在29師吳俊升的領導下,曆經半年時間,即基本肅清了這裏的匪患。吳俊升說:“根據佳木斯的具體情況,我們在戰術上采取了以下這些辦法:

(一)當敵人集中時,我們要開始集中優勢力量給敵人以致命打擊,這樣容易造成消滅敵人的機會,同時,也使敵人失去戰鬥意誌。

(二)當敵人逃入山林時,應立即跟蹤追擊,力求連續戰鬥與追剿,使敵人沒有喘息的機會。

(三)敵人逃入山林時,應迅速將其包圍、在周圍釘起釘子來。在土匪必經之路上,應設優勢的阻擊部隊,再派出精幹的部隊帶上幹糧和鍋,到山裏露營,連續反複清剿。這雖然不能完全殲滅敵人,但容易使敵人潰散、瓦解與投降。

(四)為了斷絕敵人糧食,必須很好地堅壁清野,使土匪無糧可覓,自行潰散。

(五)如敵人失去戰鬥意誌潰散時,我軍部隊即可以大膽分散搜山,有時可化裝成便衣搜索。

(六)在山林中清剿零散匪徒時,不宜使用大部隊,盡量以小分隊清剿。”

此舉造成在北安地區的50餘股土匪中,投降自新的就達3000餘人。

除了匪患嚴重的黑龍江北安、佳木斯等地區外,吉林省西北部和奉天省南部的剿匪工作也取得進展。到1919年底,這兩省各地共瓦解土匪100餘股,擊斃東北最大的匪首王乃康以下慣匪3000多人,連同黑省亦消滅股匪50000餘人,基本上穩定了東北的局勢。

剿匪所帶來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政治威信上。由於匪徒在東北基本絕跡,各地治安情況有了很大好轉,從而使警察及武裝警察能夠代替軍人行使維持地方成為可能,為軍警真正分離作了注角,還可能使得奉軍由主要維持地方治安變成了一支真正的機動部隊。

也是因為剿匪的成就,以及對於純潔奉軍士官的目的,在奉軍擴充兵員的工作中,東三省巡閱使署、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均先後召開了會議,總結了奉軍建軍初期收編土匪部隊和成分不純人員的教訓後,作了新的規定。這些規定包括:在擴兵中以基本群眾成分為主,大批地吸收經過群眾鬥爭的農民到部隊中來,不得吸收兵痞、流氓、土匪、會道門等分子;擴兵對象都要經過審查,政治純潔,來曆及其家庭清楚者,方可吸收並進行細致登記,不能不經審查馬虎湊數。;對來曆不明,家庭情況不清者,不得收留。

借助著土地改革的威力,擴兵工作波及每一戶貧苦農民。據統計,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土改兼擴軍運動中,僅人口稀疏的佳木斯一地,就有5000餘人參加奉軍。而人口稠密的遼中地區等,參軍人數達到3萬人以上。由於政策得利,以及“保衛勝利果實”的大力宣傳,廣大農民群眾踴躍參軍,使奉軍的主力部隊獲得了比較大的補充。到1919年底,奉軍共補充兵員5萬多人,使得各師均達到1。8萬至2萬人左右,有的師還增編了補充團,各部隊的裝備也得到了改善。兵員的擴充,使機動作戰部隊得以加強,也給將來的擴編帶來新鮮的血液和充足的人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