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日本要介入中東路(1 / 2)

十月革命是遙遠的東歐中龐大的沙俄帝國發生的一件有深遠意義的曆史性大事,也深深地衝擊到遠在萬裏之遙的中國。張漢卿決心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給奉軍發展提速。

起因無需多做敘述,但這是張漢卿最熟悉的一段近代史了----這有益於穿越前從小學到大學階段無休止的政治教育的結果。據他所知,蘇俄在此後經曆了第一個艱苦的階段,也是第一次大饑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潰,布爾什維克成立蘇維埃政府,和德國停戰。1918年3月6日,蘇德簽訂《布雷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此舉激怒了蘇聯國內和國外各種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勢力。溫斯頓amp;#8226;丘吉爾就曾經說必須把布爾什維克“扼殺在搖籃裏”。於是,沙俄舊勢力、不滿於蘇維埃政權的反對者(白軍)和境外的幹涉軍一起動手,產生了在史上稱之為蘇聯國內戰爭或稱對蘇幹涉戰爭的三年(餘戰延伸了2年)內戰,在蘇聯也被稱為“1917年到1922年的內戰和武裝幹涉”。

1918年3月15日,在倫敦召開的協約國總理和外長聯席會議通過了關於“對俄國東部聯合進行幹涉”的決議。5月底,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俘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約國策劃下打響了反對蘇維埃共和國的內戰第一槍。該軍迅速由2萬人擴充到6萬餘人,並支持東部各地的反革命勢力,成立了一批反革命政府,建立了一批反革命武裝。與此同時,在德國扶植下的舊俄將軍克拉斯諾夫、阿列克謝耶夫、鄧尼金等人,也在俄國南方糾集反革命武裝,伺機向頓河、庫班、高加索進犯,到1918年夏,蘇維埃共和國已麵臨四麵包圍的嚴峻局麵:外國武裝幹涉者和俄國反革命武裝,先後占領了烏克蘭、伏爾加河流域一部、高加索、中亞、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大片地區,幾乎相當於蘇維埃共和國四分之三的國土,形成了東、南、北方以及高加索等數條戰線,綿延1萬多公裏。此時,全線白軍總共約有70餘萬人,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處在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中的蘇維埃共和國麵臨著極大困難:與南方產糧區的聯係被切斷;工業陷入崩潰;反對糧食壟斷政策的富農分子不斷暴動,饑荒蔓延,人民忍饑挨餓。

俄國在此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連續七年陷於戰亂。在此七年期間,兩千萬人死亡,還有三十萬人投降到波蘭。其中內戰時期,一千五百萬人死亡,包括至少一百萬的紅軍和五十萬以上的白軍。國家經濟幾乎崩潰,再加上1920年和1921年的旱災更是雪上加霜。疾病也橫行,僅1920年就有三百萬人死於斑疹傷寒。更有數百萬的平民死於雙方的互相屠殺。在此期間有一百萬人逃離俄國,到遠東或者波羅的海諸國,他們被稱為白俄,其中又有不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在戰爭結束的時候,由於連年戰亂,工業產量隻有1913年的七分之一,農業隻有三分之一。

新舊勢力對抗,蘇俄國家實力削弱,俄國在中國的舊有力量得到一次清洗的機會,尤其是主權象征、經濟與軍事價值碩大的中東路極有機會不費吹灰之力便唾手可得。但在正史上,因為種種原因,並不順利。

中東路是沙俄侵略中國東北的具體產物。俄國自迫使晚清政府割讓遠東後,又將黑手伸向了東北,而日本自甲午海戰一舉擊敗中國這千年以來的亞洲老大,吞並朝鮮以後,也盯上了東北這塊肥肉。兩國爭端,便有曆史上有名為爭奪中國旅順港的“日俄戰爭”。這場在中國領土上的狗咬狗之爭,晚清政府竟然恬不知恥地宣布“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