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之收複中東路,諸個國家都有意見。
因為蘇俄對德罷兵講和,於是德、奧勢力彌漫全俄,反對蘇俄的捷克軍被製,陷入危機。為了將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裏,英、美、法、日、意各國有共同出兵西伯利亞、援助捷克軍之議。當各國共同出兵西伯利亞時,曾借口軍事運輸上的關係,要各國各派代表一人在海參崴組織委員會,以共同管理西伯利亞和中東鐵路。美國代表、委員會之技術部長斯蒂芬以中國管理能力不充足,而中東路為世界交通孔道,不能聽憑中國處置為由,要求共管中東路。
日本在此時又和段祺瑞簽訂了《共同防敵協定》,其中之《陸軍共同防敵的詳細協定》規定:由中日兩國共進貝加爾、阿穆爾兩省的兵,中由日指揮;由滿洲裏進後貝加爾的兵,日由中指揮;而日本又可派兵一支,從庫倫進向貝加爾方麵。
作為中東路交涉之決策者和最高執行者,張漢卿深知遠東局麵一日三變,此時正該是竭力頂住壓力的時機。否則,日本在北滿本來沒有什麼勢力,從這個協定締結以後,派赴西伯利亞的兵好幾萬都將從中東路出發。以日本人的心思,必將在吉、黑兩省設置軍用電話、郵局、兵站等甚多輔助機關。正史上後來幹涉失敗後,貝加爾方麵所撤的兵亦多數駐紮北滿,造成事實上的占領。此也是造成日本人在東北勢力不斷有機會蠶食並越來越龐大,而中國卻越來越難以發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各國的對俄幹涉軍,熟知曆史的張漢卿知道,這是一段沒有結果的失敗政策。但是對於日本而言,又是一段當時被視為天然良機的政治敗筆。諸大國幹涉軍司令共同宣言以俄國局勢太亂為由,說海參崴及其附近地方當臨時置於協約國保護之下。但是最後諸國軍隊弄到卻都沒什麼動作,惟日兵挾著俄舊黨謝米諾夫通過貝加爾,占據鐵路在赤塔組織本部;又挾著舊黨卡米爾哥夫在哈巴羅甫喀設立司令部,並分兵向海蘭泡、阿穆爾、伊爾庫茨克。最盛時,日本兵在俄境有11師團之多!(編者注:當時日本國內共21個師團)
日本如此做,是意圖挾強盛的國力,借蘇俄自身陷危機之中的機會,占領西伯利亞的領土,並伺機向處於半包圍圈中的東北以及蒙古下手,實現其“滿蒙共和國”的既定國策。同時,蘇俄境內的豐富資源,也是日本夢寐以求的。它能有這份心思,是因為有底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無暇東顧,不僅給日本的侵略擴張政策提供了空間,而且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戰爭景氣”。從大戰第二年的夏天開始,日本的貿易出口激增,海運異常繁榮,這些給出口產業、造船工業以及包括礦業在內的基礎工業和有關工業創造了發展和繁榮的契機,使得各產業部門都得到飛速擴張。整個製造業增長30倍以上,化學工業增長96倍以上。到1918年下半年主要產業的利潤率達到55.2%,其中個別時期更高達191.6%,造船業也達到166.6%。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從明治以來的長期入超國而一躍成為出超國,產業結構也從戰前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幹涉俄國革命,作為削弱俄國戰略的一部分,意圖不謂不老謀深算。但由於草率出兵,蘇俄強大的戰爭潛力被激發後,數年的戰爭日本除了欠下一屁股債和蘇聯刻骨的仇恨外,一無所得,客觀上也為日本延遲進攻中國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然而對張漢卿來說,如何讓東北平安崛起是他目前第一要務,而限製日本在其所控製的南滿鐵路之動作並將其力量限製在關東州以內是基礎。關鍵是,無論如何,均不能讓日軍有在黑龍江駐兵的機會,這是常識,也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