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東北新政(下)(2 / 2)

在《中國人民黨建黨章程》中,張漢卿提出建立一個改良的中國國民黨----人民黨,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旗幟,通過軍政、訓政、憲政的漸進式手段,以工人階段為主體、工農聯盟為基礎,完成三民主義的偉大目標。各行政村設立黨支部,各鄉鎮、縣、市、省設立黨的同級委員會,最高受東北中國人民黨中央委員會領導。

人民黨設一名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由張漢卿擔任,一名副主席,由奉天省長王永江兼任,一名秘書長,由郭鬆齡擔任。兩位副秘書長。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農工部、婦聯和紀委共6部及一個書記處。一大批與少帥關係密切的奉軍軍官薑登選、韓麟春等成為第一批加入的人民黨黨員及黨內骨幹。

張漢卿親自設計了黨旗,為一麵鮮紅的五星紅旗,他解釋為士、農、工、商統一在人民黨的帶領下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家;或可解釋為四方拱衛中央;也有解釋為滿、蒙、回、藏各族與漢族的五族共和等。鐮刀錘頭的設計雖然前衛,一來張漢卿不感冒,二來共產主義在中國目前尚處在萌芽狀態,此一時空能否再有機會發達,尚在五五之數。

黨的口號是“工農合作,聯孫聯俄。”

黨的綱領是“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驅逐一切帝國主義在華勢力與特權。平均地權,關稅自主,懲治腐敗,司法公正。”

這是將國、共兩黨在當時曆史階段的口號整合的嶄新的想法,曆史上亦曾造就了其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蜜月和民主運動的高潮,在現實中吸引了無數愛國誌士、對二月革命的向往者、對北洋與國民黨派係勢力不滿者、忠貞的理想者紛紛趕到東北,親身參與這曆史性的創舉。

俗話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張作霖雖然目不識丁,但卻知道讀書人的重要性。對主要以青年知識分子加入組成的人民黨,主要多抱以默而視之,觀而待之的態度。對少帥在政治上的“折騰”,他並沒有任何不情願的想法,畢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沒有軍隊相助,任誰都不能在東北反天。對待自己最期待的長子,他比誰都樂於見到張漢卿在政治上嶄露頭角。

有了大帥的默許,再有少帥的親力親為,人民黨各支部如雨後春筍在東北各地湧現,深深地影響著民眾、民治、民心;在奉軍中,大批中下層軍官和士兵加入黨組織。一年之後,張漢卿影響軍隊的方法不僅僅是少帥的名頭,更多的是人民黨黨魁的身份。

如今少帥在奉係內部進行戰略的決策主要是靠對奉係三大巨頭的影響,憑著他的身份及長期來正確及敏銳的洞察力,基本上都能得到首懇。為了給奉係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時間,張漢卿積極影響以張作霖、張作相、孫烈臣為首的首腦,提議“立足關內,發展經濟,韜光養晦,有所不為。”力圖脫身於內鬥的關內軍閥之外,得到大力認同。1918年5月26日,張作霖、孫烈臣、吳俊升通告:“從五月初一起,東三省一切政事,與東三省人民,自作主張;並與西南及長江同誌各省,取一致行動;擁護法律,扶植自治,鏟除強暴,促進統一。”

這一宣言,基本上保障了奉係遊離於中國北方的戰事兩年之久,經濟得以有巨大躍進,使政治力和民力也得到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