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內戰之際,中國也沒閑著。皖係段祺瑞北洋政府卻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極力擴張其武裝力量。段祺瑞提出“武力統一”的口號,企圖利用直係軍隊消滅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又達到削弱直係的目的。在政治上,段操縱非法的“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直係首領馮國璋為總統;在軍事上,於1919年1月建立轄有三個師四個混成旅的參戰軍為其嫡係。在武裝及訓練皖係的軍隊上,日本是下了真功夫的,因此段政府對日本政策是抱以容讓和妥協的態度。
直係不甘心皖係的擴張,提出“和平統一”,在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與段對抗。奉係則抱著韜光養晦的心態立足於關外,渾不理會北京政壇。
但是不久後發生的一件大事使得張漢卿不得不暫時放棄這種一心一意謀發展的進程,而以更大的視野投入到隨後而來的巨變中。在受盡了數十年的淩辱之後,中華民族終於發出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最強音:五四運動。
有時張漢卿也在暗想,他的橫空出世,加快了東北(奉)係的強大,讓曆史上的東北經濟、軍事能力提前了不止2到3年。但是為什麼曆史還要按照它原來的軌跡行走呢?難道還要再來一次九﹒一八?一次七七事變?一次八年抗戰?還有----一次南京大屠殺?
但是後來他想明白了:他的實力太小了,小到僅僅隻能在東北作出有限的作用。而對國際大勢,他還沒有能力去影響或是改變,他也隻能和常人一樣,隻不過不同的是他可以睜著眼睛看著曆史走原來的老路。但是,這是他想要的結果嗎?
1918年第一次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合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的反對。
4月12日,巴黎和會討論山東問題,日本堅持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4月24日,梁啟超致電國民外交協會,發布歸還青島通電。中國代表團成員顧維鈞為此準備了《山東問題說貼》,力陳中國收複山東的正義性,他以一句“中國不能放棄孔夫子的誕生地山東,猶如基督徒不能放棄聖地耶路撒冷一樣”,震撼歐美代表,扭轉了輿論形勢並博取列強同情。
然而弱國無外交,這種建立在同情基礎上的優勢很快便被政治利益所擊敗。在意大利因利益之爭退出和會後,英法美害怕日本的退出威脅生效而導致和會流產,於是將德國於山東的本有權益割讓給了日本。30日,和會議決“德國在山東之權利、特權、鐵路、礦山、海底電線、國有動產、不動產,概讓日本”。此時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離開巴黎。因此顧維鈞實際上暫攝團長職權,在他的主持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英國首相路易amp;#8226;喬治見局勢弄僵,乃唱議將這件事情交英、法、美三國專門委員會核議。
5月1日,中國談判代表、外交總長陸征祥將此事電告北京政府,並稱如不簽約,則對撤廢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關稅自主及賠償損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員會(總統府智囊機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不簽約。上海《大陸報》“北京通訊”:“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於索還膠州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但是因為段政府有求於日本的緣故,5月2日,北京政府密電中國代表可以簽約。
紙是包不住火的。得悉此事的外交委員會事務長林長民在《晨報》、《國民公報》撰文:“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願合四萬萬眾誓死圖之。”此項消息一經傳播,輿論大為激昂。於是有五月初四日,北京專門學校以上學生,停課要求懲辦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之舉。風聲所播,到處學生罷課,商店罷市。到二十六日,上海學生罷課;又有鐵路工人將聯合罷工之說,形勢甚為緊急。
作為鋪墊,5月24日,人民黨在東北各地展開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這一醞釀了將近一個月的組織嚴謹、紀律嚴明的大規模示威標誌著人民黨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作為人民黨領袖和此次運動的發起者兼組織者,張漢卿以一幅愛國、激進的麵孔橫空出世,出盡風頭。
“五四運動”的結果,張漢卿是清楚的。還在“得悉”日本在山東問題上施加影響時,即向奉軍要員表達了倒“段”的決心和目前在政治上反“段”對奉係的極大好處。在呼倫貝爾、中東路問題得到快速解決後,奉係特別是以張作霖為首的軍政高層已經深深地領會到奉係的力量已經今非昔比了,野心膨脹之餘,都有心向關外再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