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討伐(1 / 2)

在張漢卿強烈要求下,7月25日,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向全國通電,要求中國政府聲討外蒙獨立,並勒令外蒙自治政府取消自治,以《改善蒙古未來地位的64條》文件為基礎,重歸中華懷抱。

受蘇俄控製的外蒙“議會”並不理會,反而於通電3日後表決並以多數議員否決為由,拒絕承認《改善蒙古未來地位的64條》。此舉激怒了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將結果公之於眾,於是全國大嘩,群情激憤。

7月29日,張漢卿自奉天通電誓師,向全國發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誓言。親自以戢翼翹特戰大隊(獨立旅)11000餘人為班底成立“安蒙軍”----這部人馬轄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團,以訓練刻苦著稱,應可適應塞外氣候。張漢卿任“安蒙軍”司令,以郭鬆齡為參謀長----他自知軍事知識淺薄,因此向張作霖要了郭。張作霖向聽得張漢卿說起郭之能,二話不說便答應,並破格將郭提升為少將----畢竟自己長子第一次親自帶兵,在人員安排上要張漢卿量才施用,難得找到幾個用得順手的人,自是格外照顧。同時命令奉軍總輜重兵司令牛元峰全力配合“安蒙軍”的一切需求。

此時興安河全境及察哈爾北部大部已在奉軍控製之下,“安蒙軍”可以自滿洲裏到阿爾山數百公裏的東線出兵庫倫。

海拉爾是東部進入外蒙古的要地。它所坐落的海拉爾河向西與額爾古納河交彙,並向南流入呼倫湖。河水沿呼倫湖西向,流經克爾倫蘇木小鎮邊陲小鎮,後向北急轉,接入外蒙古境內稱之為克魯倫河。克魯倫河向西曲折蜿蜒約千裏,至距庫倫(現烏蘭巴托)約百裏處折而向北,不出百裏消失在沙漠中。

入蒙第一站是巴彥圖門,這是蒙古東部戈壁灘上一個縣級的“大站”。說是縣,大約跟東北地區的一個屯子差不多大,建築則比我們這個屯子還差很多,幾乎沒有路。

“縣城”旁邊就是一座軍營,軍人不多,隻有區區200多人,就是這200多人,有帽子歪帶著,有衣服披在肩膀上的,有光著膀子的,有腰帶開著褲子鬆鬆垮垮吊毛差點露出來的,基本上表情麻木,目光呆滯,有點象《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參軍前他們哥兒仨那表情,看起來還不如舊社會中國的土匪來得精神。這似乎一隻毫無戰鬥力的軍隊,是的,肯定是,因為他們的軍容將此暴露無疑。

郭鬆齡在海拉爾補足給養後,又多攜帶了3000匹戰馬,對外的解釋是便於在蒙古補給。孫烈臣又補充了一個約6000人的騎兵旅,使“安蒙軍”的實力擴充到17000多人。8個月後的正史上徐樹諍隻用了8000人就掃平了外蒙獨立勢力,他的遠多得多的人馬要達不到這個效果,羞也羞死了。

當然如此眾多的兵力和較多的騎兵入蒙另有用意,隨著“黃姨行動”進入尾聲,張漢卿的現在的著眼點已不在如何取勝,他的神思已飛向善後事宜。此外拿下蒙古不是問題,問題是拿下之後怎麼辦?如何能避免正史上蒙古收而複叛最終分離獨立的宿命?他的部隊還是未來蒙古新軍的種子,擔負著保證戰後蒙古政治上歸化中國的任務。中國曆來有“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的說法,可是當徐樹諍極力安撫歸降的外蒙古後,蒙古仍在兩年後獨立了出去。

是蒙古民族與漢族格格不入嗎?並非是。曆史上鮮卑、蒙古滿清均是入主中原然又融於漢,後世的滿、藏、蒙、疆、壯、回等各少數民族很好地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凡60年團結和睦如一家,發展相得亦彰。中國儒家文化用極大的包容性告訴張漢卿:不是中華民族包容性不夠。

那就是另一個結論:是某些蒙古族人不願意包容到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來。對這些人,光靠勸說及撫慰是不夠的,文治須與武事為備。對那些鐵了心要把自己變成異族的棋子、將蒙古獨立出去的人,不能心存仁厚,當以殺止殺,或可換來長時間的和平與穩定。

另一個辦法是移民。

《恰克圖協定》及之前的一係列條約將中國內陸向外蒙移民成為不可能。可能是地廣人稀、對生活質量追求不高的緣故,外蒙古人有些懶(其實用“很懶”描述似乎更確切,但用“很懶”有民族歧視的嫌疑,故不用),當然也就很窮。所以即使有這麼豐富的資源,蒙古人並沒有富起來。當時蒙古人口約有200萬人,到21世紀初才不過250萬人----之所以經過近90年的時間人口沒有較大幅度增長,是因為蒙古人出生率奇低,這一點跟內蒙古的蒙古族差別較大,筆者懷疑是外蒙古的飲食結構有問題,要不然,俄羅斯和俄羅斯化了的蒙古人,為什麼都出生率低?占據了蒙古,要想守住這麼大的地方,不大量移民可不行。而且後世中國人這麼多,幅員遼闊的蒙古應該能緩解龐大的人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