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西北望,射天狼(上)(2 / 2)

西北向有“三馬”之說,但在通常意義上此“三馬”為新“三馬”,為後來之盤踞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甘肅馬鴻賓。在1919年時,亦有老“三馬”,為馬安良、馬千齡、馬海宴三個家族。民國初年,甘肅八鎮,“三馬”曾居其四:涼州的馬廷勷(今甘肅武威)、甘州的馬麟(今甘肅張掖)、西寧的馬麒、銀川的馬鴻賓。以及民國政府控製的平涼張兆鉀(今甘肅平涼)、天水的孔繁錦(今甘肅天水)、河州的裴建準(今甘肅臨夏)、肅州的吳桐仁(今甘肅酒泉)。

袁世凱任總統時,馬安良為甘肅提督,馬麒為西寧總兵,馬麟為涼州總兵(後調任甘州鎮守使,馬廷勷為涼州鎮守使),馬占奎為中營協統,馬國仁為秦州總兵,馬福祥為寧夏總兵(不久,改寧夏護軍使)。這時,甘肅八鎮中回族人占其五,世襲相承。到北洋政府時代,隻保留甘州、涼州、西寧、寧夏四鎮。

所謂護軍使,指的是個別特殊區域有行政屬於本省管、軍事上歸中央管的特例,這些地區軍事首腦稱護軍使,級別介於督軍和鎮守使之間。

馬福祥父親馬千齡在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時,因勸說馬占鼇(馬千齡的同族侄女婿)降清,被左宗棠稱之為“良回”。這就是馬鴻逵後來自詡他家“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語的緣由。袁世凱政府任馬福祥為寧夏鎮總兵,寧夏得黃河灌溉之利,素稱“塞上江南”,馬福祥即率“昭武軍”十三營計2500餘人赴任。就任不久,與寧夏滿營將軍常連、阿拉善旗劄薩克王爺塔旺劄布結為異姓弟兄。馬福祥為寧夏護軍使後,兼節製隊拉善、烏審、鄂托克三旗,授陸軍中將銜。他以侄馬鴻賓為甘肅新軍司令(轄5營),以子馬鴻逵為第5混成旅旅長,實際上確定了寧夏為馬福祥係的地盤。

馬占鼇降清以後,編所部為鎮南馬步三營旗。為這個集團的武裝勢力奠定了基礎。經過馬占鼇、馬安良父子兩代經營,發展壯大,傳到其孫馬廷勷、馬廷賢,其武裝勢力基本控製著河州(今甘肅臨夏州)和涼州(今甘肅武威地區)地方。並曾發展到蘭州、天水地區及寧夏、甘青藏區,陝西汧邠等處。當是時,馬廷勷實力最強:他身為涼州鎮總兵,手下有一支步兵5000、騎兵1000共24個營旗的隊伍----精銳軍(俗稱西軍)。其父馬安良曾為甘肅精銳軍統領兼甘肅提督。民國初任中國國民黨甘肅支部長、陸軍大將軍銜,1915年12月23日被策封為一等男爵。他以西軍為資本,擁兵自重,操縱甘肅省省政,成為民初甘肅省的“太上皇”。

馬海宴的兒子馬麒則在辛亥革命後,組建“寧海軍”,最後從馬安良的精銳西軍中分化出來,編為“寧海軍”,不久後擔任西寧鎮總兵,盤踞青海。與其子馬步青、馬步芳控製青海共六十餘年。

在宗教意識方麵,三家雖都是伊斯蘭教,而教派各異。大體說,馬占鼇父子當權時,對新、老教大致持平衡態度,控製河州各門宦於自己勢力之下,排斥外來的門宦教派在河州傳教。馬千齡及其子孫是畢家場門宦教下,偏於老教。馬海宴子孫後來則遵奉和支持新教。

同日甘肅督軍張廣建電令河西四郡固守待援,並動員全省,籌建“護省軍”,自任總司令,緊急調隴右鎮守使陸肅武揮兵北上,並為前線總指揮。同時令馬鴻逵部、馬麟部緊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