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最大限度減少抵抗,分化甘肅諸部實力,張漢卿與郭鬆齡密謀采取“假道滅虢”的計策:皖係人物張廣建督甘之後,利用北洋勢力控製甘肅,迫使如日中天的馬安良返回河州老家。馬廷勷係就此與甘肅督軍不和。張漢卿誓師之前即派人暗中聯絡馬廷勷,曉以利害,許以河西護軍使之職,永鎮河西四鎮----即為漢武帝開辟之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以換得右路軍兵不血刃,穿越涼州(武威)及其控製下的河州(臨夏)地界,以從北、西兩麵威脅蘭州。隻要武威得手,如同將甘肅攔腰切斷,不但進軍路程近了許多,而且可以南下直逼黃河,一路再無險阻。
馬廷勷也有心動。他的兵馬在甘肅諸係中算是較多的,但是比起號稱十萬的“安西軍”來說,無論如何不是對手。“西北三馬”中馬福祥作為寧夏護軍使,在軍事上實際獨立於甘肅督軍,已占穩了寧夏。馬麒自建“寧海軍”後已穩拿了青海,隻有自己被甘肅督軍排斥在一旁。想到“安西軍”南進,自己首當其衝。“護省軍”與“安西軍”無論最後鹿死誰手,自己是鐵定了是做為陪葬。在各路諸侯紛爭的時刻,打光了軍隊,他這一係,從此可算是再無出頭之日了。
他的父親馬安良當年因早有占據青海之心,極力反對袁世凱政府任命馬福祥為西寧鎮總兵,兩家遂有舊隙。想起與馬福祥的一段夙怨,他不由得踟躕再三,對“固守待援”的命令遲疑了起來。
武威地處甘肅河西走廊的東端,東鄰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裏沙漠。城西為石羊河,城東為古長城,長期以來,武威以其“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聞遠近,被稱為“兵食恒足,戰守多利”的“銀武威”。在曆史上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是人煙撲地桑拓稠,輸富饒之區。漢緊騎將軍霍去病平定河西後,在這裏設置武威郡。三國時改稱涼州,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等四個小王朝都曾在這裏建都,唐時武威是河西節度使的治所,清時置涼州府,現在設武威地區。
25日,“安西軍”右路軍前鋒宋九齡旅一部穿越騰格裏沙漠抵進民勤縣境,沿石羊河源頭南下。該地守軍為馬廷勷部3團1營馬讚雙負責,馬讚雙依山傍水紮下營柵,要下涼州,必從此過。但馬廷勷因顧頭顧尾,也未及作戰前動員等作戰準備。所以馬讚雙隻是聽聞有“安西軍”入境,尚未證實。馬讚雙也受到些軍事訓練,在消息未明的情況下,加了雙哨,並加了流動哨,以作為警惕之意。
趙鳴皋團長親率一營為這次奇襲的先頭部隊。他為奉軍老資格的將領了,在戰前已被少帥灌輸過此次奇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涼州自古為易守難攻之地,若是用兵強攻,縱使奉軍炮火犀利,隻怕也要損兵折將、耽擱時日。兵貴神速,在甘肅守軍未做好準備之時,一舉拿下涼州,他將是頭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