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攘內安外(下)(2 / 2)

與英國有“英日同盟”的日本在英國於西南挑起事端時不甘示弱,也打起了自己的主意。本來舊的國際關係,無論英日、俄日、法日、美日的條約協商,都以維持中國現狀,保全殘餘中國領土,以及列強對中國機會均等為政策。可是自張漢卿東北自治以來,奉係實力大增,已嚴重阻礙了日本在東北的擴張。本來南滿以及內蒙東部(興安河境)此時在正史上均為日本利益,目前除南滿鐵路、關東州以及在哈爾濱的少量駐軍,日本的勢力已大為壓縮。英國見獨力難支,便有聯合日本壓製中國的打算,即以支持日本在蒙古的行動為條件,以交換日本支持英國在西藏的活動。

在日本駐遠東部隊故意驅逐下,8月23日,俄舊黨白俄恩琴率眾三千餘人西侵外蒙古車臣汗。早已嚴陣以待的“安蒙軍”戢翼翹部從庫倫出兵應戰。28日,日本政府密令哈爾濱日軍司令鼓動外蒙古王公獨立。以內、外夾攻之勢,意圖擾亂蒙古局勢,從中得利。戢翼翹持續以重兵陳列於邊境,恩琴不敢交鋒,待在俄境,意圖伺機而動。

按照張作霖與蘇俄特使的協約,中華民國政府停止對俄國部分的庚子賠款。因美國早已放棄庚款改為赴美留學及建造清華大學之費用,英法日各國覺得麵目無光。8月25日,英法日公使抗議停付俄庚子賠款。

然而民國政府停付庚約,對曆經割地賠款的中國人來講,大長了一口氣。張漢卿連續逐英驅俄,在國民中贏得了很高的威信。在人民黨的發動下,北京、天津及奉天各地都連續爆發了聲援張漢卿的群眾遊行。

張漢卿也說服張作霖,順應民意,改組擴大的東北聯省自治政府為“國家統一委員會”。在奉係轄下各省的呼應下,張作霖就任主席,另有若幹個副主席虛位以待。“國家統一委員會”下設行政委員會,由王永江任主席;設財經委員會,由劉尚清任主席;設農工委員會,由莫德惠任主席;設交通委員會,由常蔭槐任主席;設計劃委員會,以張漢卿、蔣柏裏為正副主席;設軍事委員會,由張作霖兼任主席,孫烈臣為副主席,吳俊升、張作相、張漢卿、韓麟春等為委員。

國家統一委員會的成立,使奉係明確了責任和發展的方向,也使一大批不滿軍閥混戰、外敵侵入的愛國誌士找到了救國的方向。一時“國統會”網羅了大批人才,人民黨也空前壯大,在民眾中的影響越來越有旗幟的作用。由於這些口號的提出,使各愛國人士看到中國統一的曙光,並不約而同地將人民黨的目標視為畢生的奮鬥目標。正史上同期即將成立的**黨在此時再也沒有人民黨更鮮明的目標,因此也沒能夠有足夠成長的土壤和力量獲得支持,竟不經意間湮滅在萌芽狀態。

張漢卿深知輿論的重要性,奉軍進京不久,他親在秦皇島創辦第一份黨派專屬的報刊《人民日報》,作為人民黨的喉舌,在東北聯省自治政府轄下的各省建有分社,全麵介紹人民黨的思想與治國理念。

在張作相東北邊防軍壓力下,8月31日,哈爾濱以西日軍撤退。

然而日本不甘失敗,蒙古內部也暗潮湧動。9月2日,外蒙古王公派代表至哈爾濱,向日人借款購械,謀起事,密以蒙古林、礦做抵押。“奉情局”對日蒙勾結已充分作了情報準備,張漢卿指示不動聲色,靜觀其變。

9月5日,吉林保安司令部一部擊斃俄舊黨高梅闊夫於吉林省境,此舉不但驅除了白俄在東北的勢力,也從此斷絕了日人與白俄內外勾結圖謀在奉軍腹部四麵開花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