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招商引資(上)(1 / 2)

此時張作霖離京返奉,孫烈臣總督關內奉係軍政,駐節天津。在張漢卿建議下調任郭鬆齡為華北軍司令部總參謀長,按照西北人民軍模式全權負責華北軍整編、訓練事宜,自己卻利用少帥的身份,頻繁接觸北方的工商界人士,介紹東北的財政政策並招商引資。

按後世的經驗,對外開放才是強國之路。而中國經過2000餘年的封建時期,建立了完善且實力強大的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土地為最主要的生產數據、產品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使得自然經濟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就能夠形成完備的體係並獨立發展,成為民國軍閥能夠依省割據的經濟因素。中國在當時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大批具有濃厚自然經濟特色的地主與紳商,他們的發展一般也在一個很小的地域範圍內,對全國性的市場沒有足夠的興趣,並在勢力範圍內利用工會、商會抵製外來經濟。辛亥革命時他們擔心自己的既有利益受到侵害,害怕民國政府的土地改革與限製私人資本發展,采用支持當地實力派人物尋求保護。對全國市場統一的淡漠與渴求安定生產環境與一定政治特權的願望使他們成為當地軍閥有力的統治支持者與經濟來源之一。

即使有些有遠見的民族資本家,也隻在本鄉、本縣、本省開辦工廠,興辦實業,很少見到有跨省際的大公司。加之各地軍閥紛爭,安全因素不但成為商人遠行的重要評估,也成為軍閥為防止外來滲透而進行控製地封閉自治的一條誘因,如後來閻錫山在山西自造的小火車便是一例。

這樣的經濟狀況,雖然在後來的抗戰中有有利的一麵----各地受外界封鎖影響較小,均可自行作戰。也有不利的一麵----節節抵抗,節節敗退。這種情況是張漢卿所不願見到的。

更重要的是東北新政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在基礎經濟建設方麵百廢待興,投資巨大。雖說這樣的基礎建設是經濟騰飛的必然選擇,但是花錢如流水,非東北財政短期所能承受。還有政府興建的國有廠礦,更是投資驚人,東北聯省自治政府成立2年來已發行了近5億元的國債,尚不能滿足急劇膨脹的財政投入需求。

日本倒是積極拉攏東北係的軍政要員以加大日資的投入,但是與前世不同。眼看著奉係實力強大,張作霖對日本在家門口的經濟投入非常敏感。以張作霖為首的奉係財經界要員堅持由東北聯省自治政府下屬之企業占有企業控股權,日商可以出資獲利,且在投資項目上作了種種限製。以張作霖之聲望及影響,奉係政府對付日係經濟滲透可謂滴水不露。

日商秉承政府旨意,當然不會白白拿錢給東北政府發展經濟。自1907年4月日本政府在大連建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以來,這個會社不僅直接經營南滿鐵路,還是一個龐大的壟斷企業,從事煤炭、木材、鋼鐵、化工、電力、航運、建築、郵電、農場及文化教育。屬下有大型企業80餘家,1919年總投資額達3。7億元。會社屬下的興農部農務課首先在南滿鐵路沿線公主嶺、熊嶽建農業試驗場,又在開原、大屯設立豆圃,在大榆樹、鐵嶺、鄭家屯(今遼源)、海龍等地修渠平地,開辟大片水稻種植田。直接獲利可行,為他人作嫁衣裳卻不是日本人的國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