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在日本所取得資金較少,向內地北方招商引資勢在必行。
一時間,北京、天津十裏洋場,張漢卿風度翩翩,大展風姿。他大量接觸北方工商界人士,介紹東北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以招商引資。既是交際,免不了要有為國犧牲色相、花前月下之舉。因經常留連於戲院舞場,博得與袁克文(袁世凱子)、溥侗(清末帝溥儀族弟)、張伯駒(張鎮芳子)並稱“民國四公子”。
張漢卿東北工業建設的主要方向一是原材料開采,主要是采礦,當時的工業以煤礦為主燃料,所以煤產量可以看出工業化程度。雖然東北有較豐富的礦藏分布,但是到第二年末的1919年,東北煤炭產量才達為2000萬噸,僅接近日本明治維新後1913年的水平(2130萬噸)。另外是缺少比較專業的人才與設備,冶鐵、煉鋼與軋鋼技術尚處在原始階段,製約交通與軍工的重大技術類像機車與汽車製造基本為零。張漢卿一想起他的奉軍現在輜重運輸還是主要靠騾馬就鬱悶不已,像作為奉軍部隊裏師級主要支持火力的75毫米克虜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其在現代不算什麼的重量(僅約1。4噸而已)即需6匹馬的拉力,還有人力、炮彈、人及馬匹給養的輸送,這些都造成龐大的後勤困擾。如果采用機械式牽引,即會使上述問題迎刃而解。
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強項在於輕工業,而張漢卿迫切需要的卻是重工業的突破。一般而言,重工業的先進程度直接帶來軍事工業的變革。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用蒸汽機代替人力引起了劃時代的進步,並遠涉重洋不遠萬裏打敗了二千年來一直雄居世界前列的中華滿清帝國;日本明治維新全麵西化,用歐洲先進技術傾國發展了大炮巨艦,兩次打敗世界大國(滿清與俄國)而一躍“脫亞入歐”,成為亞洲公認的強國。按照張漢卿的思路,應該是先重工業後輕工業,這也是後來新中國成立後依照蘇聯優先建立重工業布局的原因所在。不過再後來蘇聯窮兵黷武,雖然軍事實力超出了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但是人民生活窮困,間接導致了國家的解體。張漢卿自然不會玩到這種程度,但是要想在東北占穩腳跟直至壯大,重工業卻是不得不是首選。民間資本的實力或投資眼光,根本不會也不敢觸及到這一塊,而政府有需要,卻沒錢做太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