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趙倜的煩惱(上)(1 / 2)

靖國軍大將胡景翼自被收編以後,張漢卿給予所部諸多照顧,不但衣食無憂,而且軍備優先供給,漸漸收攏了靖國軍之心。都說少帥無地域之見,一心為公。胡景翼更是心中佩服:少帥年齡雖小,對國家及世界大勢卻了如指掌,有些預見道出了常人所不想,但卻又絲絲入理。少帥的結束軍閥混戰、統一中華民國、建立集權之中央政府,然後逐步過渡到民選政府的誌向,以及結盟蘇俄、通好英美、驅逐日本的計劃在他看來十分可行。

本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有理論上的先天缺陷:從五族共和開始即備受詬病,被視為大漢族主義。張漢卿則摒棄這個說法,改以中華民族的稱號,以形成在中國境內的全部民族的統一戰線。在民主革命政綱中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製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等,三民主義則沒有這些部分。人民黨要求的民主集中製原則、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的宇宙觀是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即有革命徹底性。三民主義者除了那些最忠實於革命和真理的人們之外,講的和做的互相矛盾。種種思維,讓胡景翼觀念為之一新――廢話麼,人民黨的這一套兼有後世共chan黨理論的精華,經過長時間的洗禮和發展,又豈是當時任何一個政黨能夠預見的?張漢卿差一點還想導出“三個代表”理論來引導人民黨的奮鬥方向呢。

人民黨派出的黨政幹部陸續在第6師就位,胡景翼極力讚同。

靖國軍徹底跟定了西北軍,張漢卿將此部駐紮在潼關,並準備接收商洛,此一舉動深深地刺激了馮玉祥。馮玉祥被驅離西安之後,百無聊賴。安康在陝西最南端,處在陝鄂夾縫中,地本貧癟,發展無力:西、北有西北人民軍虎視眈眈,西南即四川多山之隅,東南有湖北王占元防範如蛇蠍。如果商洛被占,將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一旦有變,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他認為混到此一境地,吳佩孚的排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逐漸萌生了退出陝西、轉投河南的念頭。吳佩孚知道馮玉祥與鄂督吳占元的矛盾,於是派他回兵信陽,以等候機會取王占元而代之。

馮玉祥入豫,使剛剛經曆過“河南易督”風波的河南督軍趙倜心中又起波瀾。

趙倜督豫8年,對地方無所建樹,其治軍也始終停滯於毅軍後期那一套,毫無改變,故未練出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他的軍隊(尤其是其弟趙傑的宏威軍)紀律之壞,遠較一般北洋軍隊為甚,河南人之恨趙倜,以受他的軍隊紀律影響最大。其用人也,喜用行伍軍官,幕僚則多係最老舊的北洋將弁學堂出身,保定軍官學生在趙部則被斥為新進,混不出什麼名堂來。其搞錢也,據說有三個經常來源:一是欠餉自肥,軍隊經常欠餉數月,年終則馬虎了事;二是把持河南省銅元局,買銅自造,從中取利;三是不通過省長公署和財政機關,直接向豫西產鴉片縣份攤派鴉片捐款,盡入私囊。趙倜會寫一筆顏體字,喜歡自擬電稿,故他當督軍時每天不少時間消耗在簽押房(辦公室)裏,因此凡收到函電,他的參謀長秘書長都不敢拆閱而留他親拆處理。他弄錢不少,卻用錢很吝,部下很少得到他的好處,遇事當然不肯替他賣力,因此在諸路軍閥中,他的部隊戰鬥力是最低的。

在直皖戰爭前,洛陽劉鎮華的鎮嵩軍調陝西後,段祺瑞調邊防軍兩旅駐防洛陽,吳光新部亦曾一度調駐信陽,因此有換吳光新督豫之說。趙倜聞之,大起恐慌,乃運用徐樹錚換上安福係重要分子王印川為河南省長,作為鞏固自己督位的無形交換條件。

經此虛驚之後,趙倜認為專靠皖係不保險,乃派戴壽山為代表去南京與直係的第一員大將蘇督李純交接,求李純於必要時由徐州出兵援豫。李純虛與委蛇地答應了趙的要求,實則暗中派員到河南調查趙倜的實力,認為趙倜的豫軍無戰鬥力。如果當時皖係要對趙倜下手,李純的援助是不足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