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時趙倜對棄直聯奉尚存猶疑,但趙傑主張最力,因趙傑的軍隊紀律壞,吳佩孚曾屢次譴責他和找他的麻煩,趙傑深不自安,想在聯奉這一做法上押一寶,如果奉勝直敗,他還夢想升為某一省的督軍。在趙傑的撥弄下,趙倜才暗中走了聯奉倒直的路。
正史上趙倜在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趙與安徽督軍張文生聯絡,圖謀在後方打擊吳佩孚,卻由於受到出潼關而來的馮玉祥、胡景翼所部監視而不敢過早發動。當趙最終下決心發動時,奉軍已經失勢而最終落敗。但西北人民軍本有5師之多,此時兼有新編第6師胡景翼為輔,形勢與正史大不相同,其實力已不在吳佩孚之下。
吳佩孚當然不是省燈的油,他一麵派24師張福來駐鄭州,自己率起家第3師駐洛陽,以蕭耀南25師駐安陽,馮玉祥第11師駐信陽,從北、西、南三個方向把持豫省,並將京漢鐵路牢牢地控製在手中。把趙倜擠壓在豫東以開封為中心的狹小地盤中。
這更加劇了趙倜對奉係的向心力,並在不久後徹底倒向了奉係。張漢卿在此際已經定下了南下湖廣的戰略決定,而側翼的吳佩孚始終是心腹大患。如果貿然發動對湖北的軍事動作,隻要吳佩孚一個反撲,好不容易得來的西北大好局麵將形同泡影。而趙倜在吳的心髒內部,雖然作用有限,但在某些時候,仍可作為一個重要牽製。因此張漢卿果斷地繼續加大對其的拉攏,不但許諾給予趙部3000支槍及大量彈藥的補充,還許諾在皖係落敗後讓其代替吳佩孚的直魯豫巡閱副使的位置。
張漢卿的民族融合政策使西北人民軍背靠的遼闊地域成為牢固的後方:遙遠的大西北新疆現在仍是楊新增的天下,楊在行政上隸屬於張作霖的蒙疆經略使管轄,在內政方麵,楊增新推行老子的“無為而治”,信奉“渾噩長為太古民”。在軍事上實行裁軍,雖維持了較長的安定和平,但除了自保外,做其它動作力不從心。
在東麵,人民軍已與山西的閻錫山達成互不侵犯諒解;在西邊,四川自北京任熊克武代張瀾為四川省長後,以劉湘為重慶護軍使,楊森、陳洪範、劉成勳、但懋辛、鄧錫侯、邱華玉、陳國棟、餘際唐、陳能芳等九人分任四川各處鎮守使,各處實力派實力大減,重新組合尚需時間,且陝、川交界處山高林密,行軍、補給交通都極為不便,短期內任一方已形成不了對西北軍的威脅。
估計離曆史上“湘鄂戰爭”時間也不遠了,於是以許蘭洲第5師暨新編靖國軍胡景翼第6師組成東路軍扼守潼關,以胡景翼為前敵總指揮,許蘭洲為兩路軍總後方總指揮。以西北人民軍第4師暨騎兵第3師組成南路軍,駐軍於陝、鄂邊境安康、商南等城,以張漢卿、韓麟春親自率領。
此時因經濟危機的加深,中外皆開始要求大裁兵,和平的呼聲塵囂日上。韓麟春對少帥的“等待時機,南下湖北”的構想深有疑慮,但是張漢卿信心滿滿地表示機會很快就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