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人楊傑在當時與蔣百裏齊名,是日本人眼中的“三個半軍事家”之一。他在此前十年的軍事戰爭中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屢屢戰勝強敵。但是他認為自己一腔報國的熱血竟被置於軍閥亂戰之中,而民國一天一天壞下去,便息了爭強好勝的心思,適逢父親去逝,他便辭去了靖國聯軍中央軍總指揮兼瀘州衛戍司令的職務,回老家守孝。
但是軍事報國的誌願始終沒有放棄。在川期間,也曾經非常關注張漢卿的活動軌跡,對於奉係對日強硬的態度和自力更生建設的作法也是欣賞的。他本來就對學習西方產生了極大懷疑。認為要完成國民革命,就要徹底鏟除依賴外國人的劣性根。對於日本,他也是懷著一顆警惕之心,在正史上也曾在1921年的除夕,在學生聚餐會上指出:“日本對中國之侵略野心,益更積極而不可抑製。”
後世曆史評價其“不僅有著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是卓越的軍事理論家和教育家。他長期從事軍事理論研究和軍事教育工作,在創造中國的戰略戰術理論方麵頗有建樹,在改造中國軍隊、提高其戰鬥力方麵提出了許多重要方略。”
這樣的人才怎能不延攬在麾下?蔣百裏的勸言和少帥的親筆信,讓楊傑接過了橄欖枝。當然楊傑也不負重望,在不到兩年時間,以軍校教官的身份,不經戰場而由中將而上將,連升兩級,被時人稱之為“官運亨通,扶搖直上”。他和蔣百裏都是由少帥推薦,在奉係既未立軍功又不直接帶兵,卻能夠在軍銜上節製諸將。此種作法,不但在東北軍中史無前例,即在當時南北新舊軍閥統治的軍隊中,也是少見的。時人均謂之少帥知才、惜才、不拘一格用才,必成大器。
春節既過,張漢卿以人民軍總司令名義發布命令,以魏益三晉升少將旅長,代理新8師;以於學忠少將旅長銜,代理新9師。另一位練兵的良材、奉天講武堂的高級輔佐王以哲,此時也官升一級,一躍變為中校,奉命再入麾下。因王以哲為武漢軍校校長秘書兼人民軍軍事委員會軍事秘書兩個職務,被人民軍暗地裏戲稱“二秘”。
中國人民軍以張漢卿為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簡稱軍委主席),以韓麟春為副總司令、副主席兼西北軍區司令(張漢卿第一次提出“軍區”的概念),轄第2、3、5、6四個師,駐所蘭州,節製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蒙古諸省事宜。西北軍區副司令由許蘭洲擔任,許還是西北軍區武警部隊總司令。西北軍區參謀長一職,張漢卿建議由胡景翼兼任,以作為人民黨統戰表率。
另以戢翼翹為軍委副主席、華中人民軍總司令,轄第1、4、7、8、9共五個師,駐所武昌,節製湖南、湖北諸省軍事。人民軍總參謀長一職,仍遙遵郭鬆齡擔任。不過因為少帥在此,戢翼翹均直接向張漢卿彙報,實質上是擔任了張漢卿的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