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舊世紀更迭之際,駐在遠東的美國海軍受到了兩大事件的影響。美西戰爭就是其中第一大事件。美國先後向香港和馬尼拉派遣了喬治amp;#8226;杜威海軍準將率領的海軍分艦隊,這支艦隊在馬尼拉擊敗了西班牙部隊,這是一起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杜威的勝利使得美國把菲律賓群島占為己有,這樣菲律賓群島就成了美國在遠東地區推動軍事和商業活動的一個作戰基地。更為重要的是,1898年之後,遠東政治對美國來說具有明顯的利益關係,美國占有了菲律賓群島,這就使美國承擔了保護菲律賓群島的義務。而為了履行這一義務,美國就必須在這一地區持續駐紮美國陸海軍部隊。
美國派駐遠東水域的海軍力量比較薄弱。美國占有菲律賓之後,麵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防衛問題,因為美國陸軍部隊沒有足夠兵力把守這個群島,無法防止成功的入侵。與此同時,和平時期的美國海軍艦隊規模也不大,隻夠在一個時期中維持一個洋區的必需兵力,無法兼顧兩個大洋。由於美國在戰略上優先考慮大西洋戰區,因此不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一支作戰艦隊。美國認識到菲律賓群島在戰略上十分脆弱,因此在本世紀頭二十五年中美國執行兩種政策以彌補這一弱點。首先,美國試圖在外交上達成保護這個群島的協議;其次,美國也向這一地區派駐了一支海軍部隊。
軍事決策人和外交決策人都認為日本對菲律賓所造成的威脅最為嚴重。美國試圖同日本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借此來保護菲律賓群島。美國同日本於1905年簽訂了《塔夫脫- 桂協定》,1908年簽訂了《羅脫- 高平協定》,並於1917年簽訂了《蘭辛----石井協定》。美國想通過這些協議使日本承認美國對菲律賓擁有主權。這些協議所暗示的是作為交換,美國對日本在朝鮮和中國的各種欲望將予以默許。這種“紙麵上的相互追求”最終導致了1921至1922年舉行的華盛頓限製軍備會議。美國在這次會議達成的四國條約和九國條約中試圖確保太平洋的現狀,並要加強1899年和1900年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的信譽。如果這些目標能夠實現,那麼美國在遠東地區維持一支海軍部隊的必要性將會大大減輕,不必派駐一支海軍部隊去保護菲律賓群島以及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商業活動。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亞洲艦隊司令描述了亞洲艦隊的使命:戰時至關重要的任務是執行“橙色作戰計劃”,這是海軍為萬一同日本發生戰爭而準備的總計劃。主要內容為:駐在遠東地區的部隊應力圖擋住日本向菲律賓發動的進攻,抵抗時間應足以讓美國主要艦隊穿過太平洋,同敵軍部隊交戰。“橙色作戰計劃”的發展過程從來沒有間斷。1923年年初,聯合委員會製定了“太平洋戰略概述”。這一概述是根據下列四個假設製定的:
(一) 美國在太平洋卷入的任何大戰都將是同日本發生的戰爭;
(二) 美國必須在西太平洋獲勝;
(三) 馬尼拉灣是艦隊所需的前哨基地的最佳可取地點;
(四) 勝利取決於美國是否能夠占有馬尼拉灣以及托管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的 “所有港口”,是否能對日本進行封鎖,並采取能夠迫使日本投降的“進一步行動”。
本世紀二十年代,亞洲艦隊的諸位總司令都認為他們的主要使命是為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做好準備,他們反而認為保護並推進美國的在華利益是居於第二位的任務。
1919年巴黎和會後,美日兩國因爭奪在華利益,矛盾日益尖銳。1921年美國急欲改變日本在華的優勢局麵,瓦解英日同盟,孤立日本,在這種情況下,召開一次會議對全球軍事力量及政治勢力劃分已勢在必行。遂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名,召開了此次會議。
提案是由中國北洋政府在美國的授意下提出的,會議期間,中國方麵曾提出收回關稅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撤退外國駐華軍隊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招拒絕。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就是此次提出的。
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會議。中國政府派出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三人為全權代表,餘日章、蔣夢麟為國民代表,共130多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出席。原計劃還有廣州政府外交次長伍朝樞為代表,但是孫中山不承認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樞未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