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東方麵因為1921年後蘇俄政府情況好轉,政權逐漸鞏固。此時的日本,由於出兵西伯利亞耗費巨額軍費,造成國內財政困難,人民反戰輿論高漲,在此情況下統治集團內部對出兵西伯利亞政策也產生了分歧。日本政府不得不於7月向遠東共和國政府提議進行會談,解決雙方糾紛,企圖通過外交途徑達到目的。會議召開前一個月日本曾與白俄軍首領謝米(苗)諾夫部下各軍官簽訂協定,主要內容是:“日本欲借助謝米諾夫一派各將軍的同意,占據海參崴、雙城子及中東鐵路,並欲把持海濱省、薩哈林等省之一切捕獵、漁業及森林權利,把持海濱省及阿穆爾省的礦產及金礦權利,最後消滅遠東共和國。”上述事實可見日本與遠東共和國會談的誠意。可想而知隨後召開的大連會議必將以失敗告終。
同年8月26日,雙方代表在大連舉行會議。日本除拒絕退兵外還提出一些苛刻條件和要求,遭到遠東共和國代表團的拒絕。會談於4月16日被迫中斷。大連會議期間及中斷後,日本並沒有放鬆對遠東地區的侵略。10月底至12月初,日本支持匪徒包奇廖夫率領的白衛部隊前往勘察加,強占了吉什加和彼得羅巴夫、洛夫斯克。會議期間日本政府拒絕撤出海濱省日軍,並擴大占領區域向中立區界限外前進。
但是,遠東戰線的情況很快有了好轉。1922年2月12日,遠東共和國軍隊在伏羅恰也夫斯克附近擊敗白衛軍,2月14日解放伯力。人民革命軍和遊擊隊的勝利,日本內外矛盾的加劇,迫使日本政府與遠東共和國、蘇俄重新談判。9月初三方代表在長春舉行會議,由於日本拒絕從北庫頁島撤軍,建議在大連會談的基礎上進行談判。9月26日談判再次中斷。日本企圖借助前高爾察克將軍基德裏赫斯新的白衛“政府”駐留在濱海地區,也遭到失敗。10月25日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開進海參崴,日本帝國主義及其支持下的白匪軍的武裝幹涉被粉碎。至此,遠東共和國實現對西伯利亞地區的統一,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11月15日遠東共和國與蘇俄合並,蘇俄遂改稱“蘇聯”。
奉係控製下的中華民國是第一個承認蘇聯的國家,這歸功於張漢卿的“高瞻遠矚”。中蘇雙方都致力於經濟建設的發展,因此中蘇邊境成為世界同期最安定的地區之一,也是奉係真正免於兩麵作戰、集中全力防守日本的開始。而新任關東軍司令的尾野實信大將在上任之初便不得已將哈爾濱駐軍撤回南滿鐵路,使中日局麵回複到日俄《樸茨茅斯條約》簽約之初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