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三方反直(1 / 3)

曹錕以賄選手段,使自己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大總統“寶座”。就職後他發表文告雲:“錕軍人,於政治初無經驗,今依全國人民付托之重,出而謀一國之福利,深思熟計,不勝兢惕!所私幸者,國家之成立,以法治為根基;總統之職務,以守法為要義。曆任總統,皆係一時之彥,隻以國家根本大法未立,無所依據,未克實施。錕就任之時,適在大法告成之際,此後庶政舉措,一一皆有遵循,私心竊幸遭遇有過於前人也。……當此國事未寧,民生正困,財政竭蹶,軍事未戢之時,瞻顧前途,誠不敢謂有必達之能力。然不畏艱難,出於素性,所以答我父老昆季者,惟此至誠而已。近年以來,政治潮流,日新月異,臂之醫者,不願泥古,自囿於方書,不敢鶩新,以國為試驗。語雲:‘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謹以服膺,施諸有政。”

10月8日,中國國民黨在上海發表宣言,申討曹錕。同日,張漢卿陪同孫中山赴天津致電各國外交團,並請否認曹錕為總統,以大元帥名義下令討伐曹錕,通緝賄選議員,並主持會議,討論討曹事宜,電令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時為陸軍第10師師長,浙江督軍,皖係)一致行動。聲明曹錕為僭竊叛逆,以中國全體人民視曹錕之選舉為僭竊叛逆,請各令其駐京代表,避免任何行動可使僭竊者引為國際承認之借口。

鑒於本次賄選,終有兩會議員意誌不堅定的緣故,而議員中又有不少國民黨人,甚至如主持本次賄選的眾議長吳景濂都是國民黨人,因此,孫中山話雖說得慷慨,其實底氣不足。倒是各省爭相聲討本省的參選議員,嚴重的甚至開除其省籍,多少給了議員們一點“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懲戒。

曹錕就任即日,即宣布大總統令,統一軍政民政,建立一個完整之國家,號令南北合解----此時南方護法軍政府已在陳炯明炮擊總統府後業已不複存在,所謂的南方已是東南軍區與桂、滇、黔、川各係軍閥共存之局麵。

為了拉攏孫中山,曹錕電請孫中山,準備以孫在內閣任總理為前提,結束紛爭,雙方和解似乎露出一點曙光。

曆史上的明年,發生了第二次直奉大戰,而直係大敗,然後由奉係獨領風騷。在張漢卿的幹預下,雖然成功地避免了第一次直奉大戰,但是仍要麵對曹錕的賄選----這在曆史上確有其事,還是不得不要進行這一次的直奉大戰。看來曆史真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啊!

張漢卿知道史上第二次直奉大戰之所以奉軍勝利,馮玉祥所進行的“北京政變”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直奉兩軍在山海關一線激戰,馮玉祥部趁機在直軍背後捅了一刀,囚禁了大總統曹錕。吳佩孚在前線軍心動搖,方有直係大敗,從此一蹶不振。而奉係後來乘機驅逐馮玉祥,穩占了北京。

這一幕能否再現,目前關鍵竟仍在馮玉祥。

曹錕賄選的三大功臣,一是馮玉祥,二是王承斌,三是吳景濂。據“奉情局”傳來的消息,曹錕就任總統後,馮玉祥以功高漸露不遜的態度。由於吳佩孚對馮玉祥的仇視和排擠,馮玉祥對曹、吳十分不滿。加上曹錕賄選醜劇,激起全國反對,馮玉祥自然也十分反感。況且馮玉祥對孫中山十分欽佩,本有相機反曹、吳之心。

當時國務總理尚未產生,國務院秘書長張廷鍔擔任府院之間聯係。一天馮玉祥找到張廷鍔,他就:“直卿(張廷鍔的字)大哥,請陪我去見總統。”張廷鍔以為他是禮貌上的晉謁,就陪了去見曹錕。

怎知見到曹後,馮鄭而重之地說:“初一這天,總統府的衛隊把士兵打了,總統知不知道?如果總統知而不辦,是總統護短;如果總統不知道,是被人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