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三方反直(3 / 3)

張漢卿熟讀三國,對“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頗有心得。常感歎世事無常,以一段祺瑞為例而言,之所以在此時要極力籠絡他,僅僅因為皖係雖經大敗,仍有實力,在浙江(盧永祥任督軍)、徐州可威脅直軍後翼。可是不久前,奉軍還在報紙上連篇討伐並通電全國直斥段祺瑞為賣國賊。

之所以複聯合段祺瑞,是因為張漢卿依稀記得正史上在反直成功後,馮玉祥與奉軍又成水火不容之勢。而且孫中山在彼,奉軍花了無數心血得來的戰果,怎能為別人作嫁衣裳,讓孫中山輕易得了去!

他本來崇拜孫中山為革命所做的努力和巨大的聲望,一直要扯虎皮作大旗,連人民黨的宗旨也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但是真的讓孫中山占了北京城大總統的位置,以四分五裂的國民黨的能力,能夠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嗎?就連他一廂情願的所謂“民主選舉”,在曹錕的攪和下成了民國的笑柄----但是這次選舉從某種意義上說真的非常“民主”,從始至終沒有任何強迫,完全是各議員自己配合完成了史上最大的選舉醜聞!

可是反直勝利後,奉係也不能撇開孫中山自己做龍庭,那樣奉係馬上就處在風口浪尖。以奉係的實力,還遠遠不夠抵禦列強的不平等要求,以及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而做過三任總理的段祺瑞,是再好不過的扶持對象了。

於是段祺瑞發出通電,同意聯合奉係,共討賄選直係政府。而吳佩孚則請曹錕明發總統令,以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張作霖、段祺瑞。

吳佩孚非等閑之輩,他的直軍雖然隻有12個師,但都是身經百戰,訓練得當,戰鬥力絲毫不遜於人民軍與奉軍任何一支部隊。在北臨奉軍,南有人民軍形成兩麵夾擊之戰略態勢時,他一麵以主力集聚在北方,企圖速戰速決,在將奉軍打回關外後再倚鐵路交通之便回兵黃河以南迎擊人民軍。他暗中聯絡川、滇、黔、桂諸路軍閥,並利誘寧夏省長馬廷勷起兵,力圖在人民軍控製下的西北、西南、東南方向全麵發起戰端,拖住人民軍北上的步伐,給直軍在北方最終戰勝奉軍創造有利時間。

雲南、貴州遠偏一隅,兩地環側有桂、川諸路列強,且自身孱弱,對直奉大戰誰勝誰敗並無切身之痛,因此對吳佩孚的遊說虛而不答。他們抱定了主意,誰勝了,誰就是正統的中央,當然在名義上就要服從。桂係自陸榮廷敗退,內部一直陷入紛爭,漸漸地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係嶄露頭角。李宗仁有政治家的謀略,白崇禧有軍事的敏銳性,人稱“小諸葛”。他們打定了先平定廣西內部,再視形勢伺機而動的方針,因此對吳佩孚所提的隻要桂軍在人民軍華南背後發動攻勢,戰後東南各地均在其榖中的大餅僅抱以道義上的支持----因為曹錕已是合法的大總統----至於出兵,軍餉、裝備均不足,請中央給予補給吧。馬廷勷在不得已降張漢卿之後,一直念念不忘“回人治回”。雖然張漢卿控製下的人民軍政府給予了很高的自治權,仍不能滿足其欲望。隻是人民軍勢力強大,這個念頭一直隱而不發。吳佩孚所言,正合他意。隻是西北人民軍擁有4個師的強大兵力,他隻能冀希望於川軍的率先行動,自己也伺機在背後插一刀。

然而因為川、滇、桂、黔各路軍都各有算盤,對強大的人民軍力量均懷忌憚,最終反奉之事隻停留在構想中。馬廷勷孤軍當然不敢造次,隻得觀望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