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直奉大戰(1 / 2)

為防止人民軍從陝、鄂、皖、魯等地在背後夾擊,吳佩孚破釜沉舟,將駐河南各軍全部撤往黃河以北,僅在黃河南鄭州、洛陽安排張福來第24師、蕭耀南第25師分別依鐵路駐守。他的意圖是在北方集中優勢兵力,在關內速戰速決,打垮奉軍。黃河天險不易渡過,隻要有幾天緩衝時間,解決關內直軍不是問題。到時候攜勝利之威,又有中央正統之名,不怕局麵不向有利於直係的方麵轉化。

12日,吳佩孚在四照堂點將,安排第一路自廊坊,沿永定河攻天津。彭壽莘、董政國、王維城都是吳佩孚手下的大將,由彭壽莘任總司令,計有4個師1個混成旅和2萬人的“毅軍”米振彪部,共約10萬多人,為直軍主力。第二路王懷慶部是三路中較弱的一環,為2個新編師,出懷來進攻張垣(張家口)。第三路分別由京津近郊之香河縣往攻薊縣,由馮部張之江、李鳴鍾、鹿鍾麟等擔任主攻。孫嶽代理京畿警備總司令,曹銳為軍需總監。直係副總司令王承斌任後路軍總司令率2個師作為三路後援。另令海軍渤海艦隊由司令溫樹德率領,相機突襲天津、秦皇島、山海關、葫蘆島。三路海陸空共約25萬人。

馮玉祥此時尚在通直與反直之間搖擺,他與手下將領鹿鍾麟、孫嶽密議。鹿鍾麟提議說:“司令不妨試探吳的底線。如果能取得我們落腳之地以徐圖發展,則可坐山觀虎鬥以保存實力。直軍勝亦是慘勝,司令必獲重用;如果不可,則推孫先生為首,可贏得萬民景仰,他日在北京城中,亦定有司令一席之地。”

於是馮玉祥向吳佩孚要求,待平定奉係後,派他為東三省巡閱使以繼張作霖之缺。吳佩孚深思良久,徐徐說:“東北和日本有特殊關係,我們對日外交很微妙,所以東三省巡閱使的任命,不能漠視日本的動向。你一向被認為親美派,最招日人之忌,因此去東北很不相宜,不過對酬答足下的戰功,國家有的是名位,我一定會考慮其它職務的,而且必令你滿意。”吳佩孚也是腑肺之言,但是達不到馮玉祥的目的,他遂確定通奉反直的決定。

為穩住吳佩孚,他要求先發餉後才能開拔。吳佩孚聽了大為震怒,說:“兵臨城下,難道不發餉就不能打仗?王懋宣(王懷慶,十三師長,討逆軍第二軍總司令)並沒有來要餉呀!”馮部還要求多撥車輛,吳佩孚不得已允撥40輛。

奉軍華北司令部此時手中所掌握的兵力有3個師,分駐張垣、天津、薊縣諸地。孫烈臣自曹錕賄選、直奉決裂後已辭去陸軍總長職務,複任華北奉軍總司令,全權負責對直作戰。

張漢卿、郭鬆齡與孫烈臣共同擬定了奉軍在關內的作戰計劃:以16師張景惠部固守重鎮張垣;以第5師趙恩臻部固守薊縣。因為天津為奉軍關內重要財源,也是張漢卿汽車工業興起的“龍脈”之地,是直軍主力攻擊方向。是以華北司令部決定以汲金純精銳之28師主力撤離廊坊、香河一線至天津城內,與先機退回的張宗昌“外籍兵團”、緊急援助的東北邊防軍精銳之27師、東北護路軍第4師邢士廉部合兵一道,亦組成約15萬人的主力。奉軍沿運河以東布防,海軍主力從塘沽作支持,依托海河固守固守,準備進行戰略決戰

張作霖令吳俊升為後方總司令,征集車輛及軍隊於京奉線上,以備隨時援助。為安全計,轉移孫中山至秦皇島,這樣萬一戰事不利,可以直接退卻出關。

民國史上第二次大戰終於拉開帷幕,但是戰爭卻遠比上次直皖之戰來得猛烈。

在薊縣,馮部鹿鍾麟旅與奉軍第5師殿後僅一個團沿薊運河隔河相望。鹿按馮之部署,采用步步為營的策略,自北京至前線拉成一條塔形長線,前方隻有疏疏落落的幾個兵,愈到後方兵力愈厚。

而直奉兩軍最弱的北方戰線均在相互試探狀態:直係王懷慶本來兵力就不多,且整訓尚未完成,因此對擁有整編師3萬人的奉軍張景惠16師心懷忌憚;雙方不動聲色交替前進了近5天,前鋒才在洋河北岸宣化一帶遭遇。

張漢卿清楚地知道就是張景惠這個人在對直戰爭中的無作為,直接導致第一次直奉大戰奉係的全麵失利。所以計劃之初就讓他死守張垣,這樣即使輸了,也不會影響南麵主戰場的大局。果然不出所料,張景惠確實畏敵如虎,戰無決心,行動遲緩。反倒是因如此,讓王懷慶不敢輕敵,小心翼翼地挪了5天時間。真是憨人有憨福,麻杆打狼----兩頭害怕。

因此雖然雙方各出動近20萬大軍,可是戰場上的戰鬥並不激烈。

但是因曹錕賄選,造成政治上很壞的影響,南方諸省紛紛響應孫中山的呼籲,拒絕承認北京政府的合法性,滇係、桂係、黔係、以及川軍四巨頭、各軍閥或通電斥責,或組軍備戰,更有甚者欲響應國民黨之號召北伐者,塵囂日上。人民軍蘭州軍區部隊已在韓麟春命令下相繼向洛陽運動,武漢軍區也以1個師沿京漢線向北進發,與直軍對峙於黃河南岸鄭州城下。相持形勢對直軍不利:關內奉係如不盡快拿下,一旦鄭州被人民軍突破,則成腹背受敵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