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奉軍各部抵達天津,至此,天津一線奉軍已達3個師及1個略不足30000人的“外籍兵團”共15萬人,在兵力上略占優勢。按照攻擊防守2:1的慣例,彭壽莘的第1路軍無論如何是攻不破這種防線了。
於是吳佩孚派直係副總司令王承斌任後路軍總司令率2個師馳援前線,並代行總司令職權。然而這一遭吳又錯了,因為王承斌實際早和馮玉祥暗中聯結,他已參加倒吳派,自然不會在前線打硬仗了。
眼看著北京城中直軍主力一個接一個調往前線,馮玉祥看在眼中,樂在心頭。他趁機又向吳索軍費。吳佩孚用兵之際,雖然生氣,但無可奈何,遂發十萬,後來又增至十五萬元,馮玉祥才勉強奉命,率部親赴廊坊。
吳佩孚不是不想免除馮玉祥的第三路軍司令以除後患,然而總統曹錕居中替他說情,在主力盡在前線之時,吳佩孚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和馮玉祥來一場火拚。
要知道馮玉祥的軍隊當時的軍紀在北洋軍中是除奉軍外最好的:馮玉祥仿效人民軍做法,士兵坐公車都買票,買雞蛋也給錢,都被傳為了美談。有了靈魂的軍隊戰鬥力是可怕的。
馮玉祥的士兵大都招自山東鄉下和河北滄州,其特點就是樸實英勇,頭腦簡單。馮軍武器雖然低劣,但近戰時人人掄起大刀片,狂劈亂砍,特別的有衝擊力。
馮後來提拔的高級軍官大多是從他的衛隊營起家,其中象韓複渠,石友三,張自忠等名將都是從這裏發跡的,所以初期對馮都很忠心,以至當皖係段琪瑞要罷免馮玉祥時,馮軍全旅以死相抗,迫的段政府不得不收回了成命。
因種種原因,吳佩孚的免馮計劃遂沒有進行。當馮玉祥到薊縣前線後,又借口敵人優勢,要求增撥步槍彈百萬發,吳佩孚對馮更不放心,所以不發給他,並恨恨地想,等到戰爭勝利後,無論如何,自己都要拿下這個桀驁不馴的軍閥。
他本計劃派海軍突襲奉軍沿海各港口,以造成奉軍後方不穩定之勢,但是渤海艦隊司令溫樹德作戰也不賣力,六艘軍艦及運送海陸軍的運輸船20餘艘整日無所事事,根本未向塘沽發過一炮。
按張漢卿的計劃,在北京城馮玉祥部隊未得到絕對的上風前,持續給前線直軍壓力,以逼迫吳佩孚持續向前線增兵,給馮玉祥創造機會。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直軍在天津一線的實力加強,奉軍防守麵的壓力日重。10月26日,以董政國為主力的第1路軍,用9、21兩精銳師猛攻奉軍薑登選27師所扼守的左翼靜海縣。以王維城所領的兩個主力師對奉軍前線張宗昌部以團級為梯隊展開集團衝鋒。一時雙方大炮怒吼,槍聲大作,硝煙彌漫,鮮血橫飛。
因直係王承斌部新加入之兩個師尚未加入戰團,孫烈臣、張漢卿、汲金純、郭鬆齡等在華北司令部召開軍事會議後決定,將第5師1個旅加往前翼,中央保留第28師及2個旅作為總預備隊。
說起薑登選,可謂大有來頭。他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清政府派往日本學習軍事,畢業於振武士官學校,同時受黃興、宋教仁等影響,於光緒三十年(1904)參加了“同誌會”,次年參加了孫中山在日本組織的“中國同盟會”,曆任四川軍政府參謀總長、黑龍江護軍使署參謀長、繼張作相之後任張作霖起家的27師師長,為舊史上奉軍五虎將之一,也是張作霖最信得過的將領之一。時人評價他“豪爽輕財,和藹可親,能與士卒共甘苦,重義而輕利。”張漢卿也曾說他“頗有威信,是一把搞政治的好手”。雖然沒有機會打仗,卻是張作霖帳下的忠臣。孫烈臣、張漢卿讓他負責左翼,那是相當看重和放心了。27師共4萬人,裝備又好,依運河之利,頃刻之間是翻不了盤的。
但是直軍壓境,卻又不敢前線有失。在遭受直軍第一次衝擊後,張漢卿親率一旅官兵馳援,以防張宗昌部嘩變。張漢卿也在心裏一直鄙視張宗昌的雜牌軍,激戰半日,即使以打硬仗著名的薑登選也大呼殘酷,這張宗昌部不知要潰散成什麼樣了。如果張宗昌部敗逃,說不得也要執行戰場紀律了。他已安排第5師參謀長高維嶽親率精銳33旅在其後增援,對付渙散的逃兵,力量足夠了。
可是等張漢卿心急火燎趕到主戰場豐潤縣城以東戰場時,槍炮聲已停息。他疑為陣地已失,正待下令等待先頭部隊回報消息,一名參謀指著遠遠的一麵旗幟說:“少帥,陣地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