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第二個“三年計劃”已經完成過半,原東北自治政府名下財政收入已突破10億元,即使發生了直奉大戰這樣的人禍,連同被打爛了的豫、魯、直諸省和京津地區也有約12。6億元。同期的日本經濟因為陷入1920年危機後的蕭條,且又發生了著名的關東大地震,使得當年財政銳減,從而當年中國國民收入達到約為同期日本的90%。同時中國生鐵生產已突破400萬噸,鋼材也突破100萬噸,為鐵路大建設提供了充足的經濟與物力支持。
在此條件下,孫中山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建設10萬公裏鐵路的雄偉計劃中,他通過與張漢卿的溝通,構想了橫跨中國東西南北的四縱四橫交通網:
1縱:京漢鐵路與漢粵鐵路在武昌與漢口段連通,成為京廣鐵路,隻依賴於長江大橋的建造,在長江大橋之建設未完成前,目前計劃以火車輪渡作為連接辦法;
2縱:連接津浦線與蘇浙滬鐵路,成為京滬鐵路,也依賴於長江大橋的建造;對製約京廣、京滬鐵路的長江,將計劃請美國專家設計長江大橋;
3縱:從北京出發,經直隸霸州、衡水,山東聊城、荷澤,安徽阜陽至江西九江,成為小京九鐵路,然後連南昌、吉安、贛州,進入廣東龍川、東莞、深圳,接入香港九龍,成為大京九;
4縱:以北京始,建設與南滿鐵路平齊的京佳線,即經懷柔,熱河承德、赤峰,至通遼,南北沿從大安連接哈爾濱,若有餘力再直接連上佳木斯,既可繞開日本控製的南滿鐵路,又能增強北京對東北的戰略控製能力。
1橫:從徐州東向至連雲港,從洛陽西行接西安,連上已完成之西安至寶雞段,然後接天水、蘭州,成為後世的隴海鐵路,再從蘭州西北延伸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成為蘭新線;
2橫:從浙江金華至貴州貴陽,經江西鷹潭,湖南株洲、婁底、懷化,成為橫貫華南腹地的大幹線金貴線;
3橫:從天津經北京、張垣(張家口)、接賁紅、二連浩特,直入外蒙古省城庫倫的所謂“天倫”線,成為中央控製北方的戰略交通線;
4橫:在青島連通濟南的“膠濟線”基礎上,從濟南延伸到德州、衡水、石家莊,至山西太原、榆次一線,為將來利用山西豐富的煤礦資源做好準備。
這4縱4橫貫穿了中國的各個方向、多個省份,成為各方矚目的重大基建項目,不算已建成部分,新建部分約有5000公裏。按照民國初年銀元價值,修建每公裏鐵路約需洋元10。6萬元,按照標準寬軌(英製軌,1435mm寬),每米長度約需鋼材38公斤。此一工程共需支出5。3億元、19萬噸鋼材(正史上那個年代中國每年鋼材總產量不到4萬噸),沒有奉係打下的工業和財政基礎,這樣的花費是難以想象的。為盡快實現經濟效益,實行了修成一段就先行營運一段的辦法。同時為了降低築路成本,還采用了兵、工修路的方法,利用部隊參加修路。
隨著五年製義務教育在中央控製各省展開,接著從德國進口的百台機床陸續到港,以及擴大建設漢陽兵工廠、建設西安飛機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哈爾濱水上飛機製造廠等,再要供養這麼多的軍隊,需要的財政遠超收入,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國際上對於張作霖的執政政府表示支持,但也呼籲中國裁兵----一個並不富裕的國家竟然在此時擁有了120萬人的陸軍!張漢卿也想在難得的和平時期休兵養息,但諸多的地方勢力仍在,國家隻是完成了形勢上的統一,但西南諸省仍在軍閥手中,東北日軍仍在待機而動,京城仍有馮、孫兩部軍隊如哽在喉,閻錫山仍在逍遙地做他的山西土皇帝,如此種種,裁兵不但不可行,還需加強。他與張作霖一麵將奉係人馬安插進國家各個要害部門,一麵在秦皇島組建了第一支戰車(坦克)隊,調自己曾經的衛隊團一營營長李振元少校任隊長,不久後形成了擁有中國最早的由30輛t-20組成的坦克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