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首先與人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外資關係後,美國、英國、法國及日本等主要大國先後發表宣言,承認中國主權獨立地位。雖然都隻是一紙聲明,但對於多災多難的中國來說,其意義不啻於初生嬰兒的一聲啼哭。
中蘇經濟協議的首項事宜便是張漢卿最得意的玉門油田的開發。
玉門油田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麵積114。37平方公裏。正史上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年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95年年產原油40萬噸。
現在看來這個產量是不起眼,但是在輪船、機車以煤炭為主體的20年代的工業社會中,石油的用途並沒有明顯地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過來人的張漢卿是知道石油的巨大用處的,當然他也是知道中國在後來的石油儲量分布的。占有前三大油田的大慶、勝利、遼河都在東北、華北,其實以玉門油田的產量隻算一個大慶油田的百一,不過因為其在中國石油發展曆程上的曆史意義,又處在大西北,因此特別讓張漢卿動心。
眾所周知,當時日本90%以上的石油依賴美國進口,在依賴飛機軍艦坦克的現代化戰爭中,隻要美國切斷日本的石油供應,日本必然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據近年的一些資料顯示,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在1920年代就發現了中國的大慶油田。但美國政府卻不讓美孚公司公布這個發現,反而讓美孚公司對外宣稱在中國東北沒有找到石油,還裝模作樣地提出一個“中國貧油論”的理論,把中國的石油判了死刑。
當時日本為了擺脫石油被別人卡脖子的窘境,也在中國東北勘探尋找石油,但凡是美國人勘探過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再去勘探了,他們相信在美國人勘探過的地方真的沒有石油。日本人萬萬沒有想到美國人會騙他們,真相信了“中國貧油論”,沒有繼續在東北勘探石油。如果日本人發現了中國東北的大慶油田,日本也很可能不會因為美國禁運石油而去偷襲珍珠港,世界曆史真的可能就要改寫。
其實玉門油田的產量是很低的,且不談位列三甲的東北、華北等地,地處西北的新疆也有更大量的油田,像克拉瑪依、塔裏木、土哈等都是中國在現代都算得上的大油田。之所以不去開發它們,倒不是張漢卿不知道,而是中國的石油工業才剛起步,沒有大規模開采的經驗。
張漢卿自然也不會傻到自已將東北有大油田的事自己先捅出去,目前工業發展還用不著這麼多的石油。作為耗油大戶的汽車尚沒有大規模使用石油,連煤炭的開發使用隻是開了簡單的零頭。在此情況下,冒然開發一個大油田基本沒什麼市場,反而讓日本國內有了繼續“北上”的念想。
在目前這種形勢下,通過國家的示強,且讓日本感覺到其在東北沒有什麼油水可撈,或可暫時緩解其在中國的覦覷之心(完全杜絕是不可能的,中日這一仗是不可避免的),給中國發展留下機會。
不過因為汽車的大量研製和即將發生的大規模普及使用前景,開發油田勢在必行。但是中國目前尚缺乏鑽井的技術,蘇聯的幫助對於中國技術力量的儲備,非常重要。
玉門油田處在甘肅境內,即將開通的隴海線及計劃中的蘭新線可以方便地與蘇聯互通有無,方便地取得技術支持。而且玉門地處內陸,即使最後形成規模生產,日本也無法將其勢力伸進邊遠的大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