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張漢卿越級提拔傅作義還有另一層意思:傅作義進入晉軍時日不多,又處中下層,對晉係沒有太多的羈絆和向心力,因而對張漢卿的提攜深報感恩之心,反倒會是成為使晉軍上下離心的一大因素。且因為他上升得太快了,容易引起晉軍將領的妒忌和反彈,埋下內部不和的種子。
依照軍、政、警分離的“傳統”原則,山西警備司令部自然予以撤銷,換成以新提升的吉鴻昌少將為山西武警支隊司令。同樣,吉鴻昌對晉係並無多大糾葛和熱情,他本身又是晉係出身,倒讓別人無話可說了。張漢卿又陸陸續續用交換防地、高層進修、明升暗降等方法,將晉軍主將逐一調離或打亂編製,實際上瓦解了閻錫山的軍事力量。
心腹大患消除,東南形勢再上眼簾。皖係段祺瑞在此次“三方反直”活動中出了名義上的力量,但卻最終沒得到任何好處。皖係大將浙江督軍盧永祥入滬後本來想有所作為,但在人民軍陳兵20萬的絕對優勢壓力下,立場急劇退縮,以由當初的索求浙滬聯軍總司令變為偏安浙江一隅。然而張漢卿鐵定了心要解除皖係在政治上的殘餘力量,他以中央的名義,任命不安份的福建督理孫傳芳兼任閩浙邊防督辦。
孫傳芳入閩後於1923年3月19日任福建軍務督理。1924年3月,他和第十二師師長周蔭人合作,以突然襲擊手段將掌實權的福建幫辦王永泉趕下台,並以福建為基地想向浙江發展,手底已有3個師的兵力。他久有入主浙江之心,在他看來,物產豐富的浙江比之福建不知要好上多少,也有發展的潛力。在人民黨\/奉係逐漸控製了中央及主要地方的控製權之後,隨著一個又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退出了曆史舞台,他對於前途的恐懼感日益加強,對於能夠擴充勢力的行為不遺餘力。
浙軍主力均在北部防備人民軍,在獲得張漢卿戰後互不侵犯的保證後,孫傳芳利令智昏,率軍越過仙霞嶺進攻浙軍側背。正史上此時為孫傳芳聯絡江蘇督軍齊燮元對盧永祥展開“江浙大戰”,由於直係已因局勢的發展退出舞台,此戰已變為“閩浙大戰”。
由於浙軍作戰不力,且浙軍第二師發生內訌,孫傳芳軍得以長驅直入,盧永祥連失溫州、金華,欲將浙軍總司令部移駐上海龍華並放棄浙江。張漢卿當然不希望出現一麵倒的軍事局麵,讓孫傳芳坐大。他以中央名義在9月17日任命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後,將福建全盤收歸中央治下,使孫傳芳苦心經營了一年的福建脫離其懷抱,也讓其拿下浙江後合二省之力成為地方大軍閥的心思泡湯,逼其不得不全力進行對盧永祥的軍事行動。
接著又“響應”段祺瑞的呼籲,任命盧永祥為浙江巡閱使,兼理民政,並命令雙方停戰。盧永祥處於弱勢,當然積極響應,隻是孫傳芳騎虎難下,進退不得:戰,有違民意和抗拒中央之嫌,張漢卿正好明言正順地行使武力;退,已無退路可行。
關鍵時刻,張漢卿拋來橄欖枝,抑或是救生圈。他委任孫傳芳為南京軍區裝備部長,算是有了一個名義上的出路。而盧永祥,則卸下軍事職務,改任省長。
這一仗人民軍一槍未發,不僅獲得了物產豐富的浙江地盤,還拿下福建,收編了4個師1個混成旅,編為預備役部隊----為了提前應對未來的裁兵,各改編的部隊均冠以“預備役”之名。
這樣,張漢卿以敵製敵,先後解決掉孫嶽、馮玉祥的國民軍,閻錫山的山西國民軍,皖係最後一支力量浙江盧永祥,以及福建孫傳芳異己,使除了西南邊陲諸省外,中國大陸再無大的反對力量,中國大陸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比正史上同等情景提前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