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恥辱,被稱為“國中之國”,宗主國喪失了對此地的行政管轄權和司法獨立權。從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曾經在中國的7個港口城市中開辟過專管租界,它們是:上海(不久並入上海公共租界)、漢口、天津、九江、廣州、鎮江、廈門英租界。這些在華租界都是當地開辟最早的租界或是唯一的租界,地理位置都相當優越,而且英國是最大的對華貿易國,這些在華英租界都發展為繁盛的商業貿易區域。有獨立的市政機構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
日本在中國形成5個租界,分別為天津、重慶、漢口、蘇州、杭州。法國也有漢口、上海等租界,美國本有上海虹口租界,後來與英國合並,並入公共租界。俄國、德國本也有,但都因各自國家處於變故中而逐漸喪失了租界權。張漢卿曾在中學曆史上學到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名言,從那時起就對租界懷有極強烈的憤慨。
奉係及人民黨控製了中國政府並逐漸形成了大一統的形勢後,東西方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擴張得到抑製,現在,是考慮到驅逐這一停駐在中華民族身上的毒瘤的時候了。在張漢卿的決心下,新成立的北京政府以氣勢磅礴的勇氣在元旦之初發出了“收回租界、關稅自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呐喊,使被壓迫的中華民族為之一振,衷心擁護之一舉措。北京、天津、沈陽、漢口、南昌、廣州、九江、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巨大的遊行,以示聲援。
日本在之前與人民軍\/奉軍的爭鬥中落於下風,幾乎喪失了在東北除關東州、南滿鐵路外的全部利益。重要的膠濟鐵路在人民軍的壓力下也於民國12年交回,因此始終憋了一口氣。因為北方人民軍實在強大,東北又是奉係根本利益所在,武力已經證明為不可行,因此轉換了侵略手法。
中日甲午戰後,中國被迫簽訂馬關和約,準許日本在中國各口岸設立工廠,利用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工進行經濟侵略。其它列強隨之跟進,紛紛在中國各口岸設立工廠。日本人僅在上海一地就設有23家紗廠,占全上海紗廠三分之二。日本廠主對待工人非常苛刻,工人每日工作12小時以上,工資每日僅一角五分,還要扣存百分之五儲蓄廠中,需至工作滿十年方始歸還,半途辭工者儲蓄金即被沒收。
2月,日商內外棉紗廠第八廠推紗間發現一名童工屍首,胸部受重傷十餘處,係被紗廠日籍管理員用鐵棍毆打死亡,工人們目睹慘狀,群情大憤,全體罷工。後經上海總商會出麵調停,日廠主答允不打罵工人,同時每兩周發放工資一次,工人即恢複工作。
人民軍挺進上海後,美英日法各國公使紛紛探詢民國政府的態度,並定立同盟。當此之時,各方代理人紛紛上場,不同的是,英美等國選擇了較為“文明”、也較於為張漢卿所接受的“貿易開放”的立場----鼓吹上海為自由港,中國政府必須保證上海的繁榮與穩定。隻是其提出有損中國主權,打擊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四提案”(增訂印刷附律、增加碼頭捐、交易所注冊及所謂“取締重工法案”)為中華民國政府所堅決反對,因此英國決定於6月2日在上海納稅外人會上單獨通過,這引起了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上海各階層人士的強烈反對。
日本在同期也有行動。5月間,日本各紗廠以男工屢起風潮,竟將男工盡行開除,換為女工,這一來引起22家工廠的大罷工。由上海各團體調停,以改良工人待遇,發還儲金為條件恢複工作,不料內外棉紗廠第八廠又開除工人數十名,工人不服,推舉代表顧正紅等八人向廠主交涉,在交涉中發生爭執,日人突開槍擊斃顧正紅,其餘七人受傷,受傷工人向公共租界工部局請求援助,工部局不僅不予以公平處理,反而控以擾亂治安罪名,這一來群情更為憤激。
5月22日上海各團體開會追悼顧正紅,上海各大學學生均往參加,路經公共租界時有四人被捕。於是上海學生會開會,決議組織演講隊,出發租界宣傳。5月30日學生聯合會分派多隊在租界內遊行講演,當天下午,一部分學生在南京路被捕,其餘學生及群眾共千餘人,徒手隨至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者,英捕頭愛伏生竟下令開槍向群眾射擊,當場死學生四人,重傷30人,租界當局更調集軍隊,宣布戒嚴,任意槍擊,上海的大學校竟遭封閉,這就是“五卅慘案”。慘案發生後全國震動,北京學生第二天即響應,全國各大都市學生也先後罷課,風起雲湧,進行反帝國主義示威運動,民意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