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博奕(一)(2 / 2)

隨著人民軍在軍事上力量的增加,單純從軍事上給予恐嚇已不能抑製民國政府對英政府的強硬。而在經濟上,民國主要依靠刺激內需(主要是國家壟斷的力量建交通、工業、農業等)而非貿易的擴大,使英國在財稅上的籌碼越來越微弱。麵對張漢卿的強硬,英租界當局不得已用了另一個絕招。

張漢卿進入上海未滿10天,一個嚴重危機----通貨膨脹便步步逼近了。這也是帝國主義導致的禍害。本來中國是銀本位的國家,白銀在中國是貨幣;但是由於歐美等國早已實現了信用貨幣製度,白銀在他們為資產。當國際貿易平衡時,這種危害還不能顯現,但當外國有意顛覆中國的貨幣政策時,通過國際市場上的銀價漲跌,便極有利於達到對方的目的。

在中國政府與英國通過經濟拉距戰達到政治目的的時候,英國政府利用其在金融上的壟斷或主導地位,別出心裁地導演了一場金融戰。6月2日,倫敦期貨市場上銀價暴跌,消息傳到上海,引起證券市場一片嘩然。接著銀元價值被嚴重低評,引起物價飛漲。

初時張漢卿並不以為意:銀元畢竟不是紙鈔,那是貨真價實的硬通貨。在中國對外依賴程度還不高的現在,隻要中國不發生大的災荒,糧價穩定,金融基礎就是穩定的,這是常識。

可是從6月5日起,上海市麵上充斥著一股“屯積”熱。因為中英之戰有越來越熱之勢,特別是黃浦江上的英國軍艦開始炮擊以後,以英資為首的外國資本紛紛轉移資產,租界內外實業家們一方麵亦將財產轉移,一方麵也不得已添置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以應付可能的物資短缺。謠言越來越烈,市民們加入搶購行列。繼爾滬上陷入了屯積糧食、藥品的經濟大恐慌,上演了全民排隊購大米,而米庫一麵宣稱告馨,一麵又按奸商指令囤積居奇,以賺取更大利潤。

這樣一來,市麵更見緊張,米、布、鞋、鹽、食用油價格均應聲而起,到最後連民用煤炭價格也飆升----雖然現時已處盛夏,基本上除了發電廠外,市民日用量所需均近固定。

人民政府為扭轉這一局麵,張漢卿坐鎮上海,號召市民交兌金銀外彙,企圖以此換回銀元的信心。但由於市民吃夠了銀元貶值之苦,在物價剛有好轉即紛紛用銀元換大米,米販子乘機興風作浪哄抬價格,結果原本100斤大米值9塊銀元值,一星期內就漲到14元。物價飛漲,工廠難以經營,許多產業資本便轉化為投機資本,反過來更加劇通貨膨脹。如此不消一個月,銀元就會被趕出上海,人民黨就會立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