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在桌上,博奕在場外。英國人眼見得無法在經濟上給中國政府以壓力,反而嚴重損害了本國的利益,讓其在華影響有被驅離之後果。不得已,在美國斡旋下,中英於10月16日進行了第二次談判。
其實對於中英談判,以張漢卿為首的代表團並未要求得到多少好處----從大形勢下,過早得罪英美勢力並不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雖然張漢卿高調宣稱要收回全部租界,那隻是目前國內民族主義運動勃發形勢下的姿態。不願就此事大動幹擱其實是經過張漢卿深思熟慮的:完全收回全部租界在現階段是不可能的,這裏有國家力量的博奕在。對英國來講,體麵地保證其在華利益是影響其全球殖民地領導權的大事,強行將英國勢力驅出中國大陸容易,難的是如何麵對英國的全麵反撲----對英國來講,無論如何不能麵對著其可能的殖民地體係倒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而無動於衷,無論如何,它勢必一搏,這不是張漢卿想要的局麵。另外,中國現階段也沒有做好如何抵抗日本乘機占領英國人離開的權力真空的必然結果。
反而將英國力量留在中國在現階段有莫大的好處:英美在華東、華南的存在,使日本直接以軍事力量染指中國東部南部有很大製約,在目前中國海軍力量還很薄弱的情況下,客觀上暫時保障了中國大半個海疆的安全,給中國後來的全麵建設爭取時間。在華北,日本的力量還很小----自日本勢力被迫退出膠東以後,在華北地盤中隻有天津日本租界還控製在其手中。
但張漢卿也必須使中國獲得至少是台麵上的尊嚴:在積貧積弱的中國,沒有比贏得對外交涉的勝利更能使中國人民興奮的事情了。能否在這一次談判桌上讓中國人的頭高昂起來,也考驗著人民黨和張漢卿的威信,尤其是現在國家的人民已經在意識上有了國家主權獨立、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和租界的明確觀點和目標。
所以最好的結局是中國人民得到尊嚴,英國政府同時也得到體麵。
在談判團請示對“五卅事件”的處理原則上,張漢卿經過慎重考慮,明確表示:“此一事件必須得到圓滿解決,以下為必要條件:
中方受害者必須得到賠款;英國必須就此事件道歉並保證類似事件不再發生;所有中方罷工人員在罷工期間的利益和將來不受妨礙。以上三個條件是底限,不容絲毫質疑與討論,這事關民族感情和中央政府威信。
然後,除津、滬外之所有英租界均需無條件收回;對天津、上海之英方租界,現階段有保留之可能,中國政府會以一種方式實行實際行政治理權,但無需以損害英方尊嚴為條件;作為事件的終結一項,相關肇事者必須得到中國法律的懲處,並在此基礎上收回領事裁判權。”
受到越來越大壓力的英國代表團原則上對條款1、2、3不存異議,但在關鍵的4、5、6三項上寸步不讓,談判一時陷入僵局。有傳聞說一支龐大的英國遠東艦隊已經起錨駛出母港,一下子使英國談判人員口風更囂張,更給談判增加了許多變數。
不過張漢卿卻心有成竹:人民黨已經發動起來的民眾對英國在華勢力的衝擊是全麵的、巨大的:僅上海一地,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裏,英國財經界已經損失了至少有2億元,其在長江領域的地位有被全盤傾覆的危險。英國政府深思之後一定會丟卒保車----因為張漢卿私底下通過美駐華大使向英政府高層傳遞了一個極其微妙的信號----如果這次事件不能盡快解決,中國政府將無法引導情緒越來越高漲的中國民眾,從而無法保證香港的現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