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收租(2 / 2)

作為大英帝國在東亞地區的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貿易中心的香港,在英聯邦中、特別是在東亞,其地位遠比上海來得重要。張漢卿鄭重表示,一旦談判變成武力的衝突,中方不惜主動發起全麵的戰爭升級,徹底動員民眾,收複包括香港在內的全部英占領土。他特意強調了擁兵百萬的人民軍陸軍,意在不言中。

一戰後英國的基本國策是保持歐洲的均衡,並不主動陷入歐洲大陸的衝突,一邊在亞洲收縮。在此狀況下,她絕不可能再如鴉片戰爭那樣,遠渡重洋與一個新生的大國作無何止的拉鋸戰,這為她目前的國力所不允許。由於英國的傳統勢力範圍——長江流域在張漢卿暗示下得到保留,中國並未謀求得到實質的好處,英國也沒有喪失任何實質的利益。

在這種形勢下,英國發表“聖誕節備忘錄”,並同意歸還漢口、九江、廈門、鎮江的英租界,企圖以放棄次要利益的懷柔政策確保在華主要利益,並在實際上默認了張漢卿所提的六條要求。在英國看來,這些租界或因為其處於內陸遠離英國勢力的保護,或在現階段已經沒有再度擁有的必要。如廈門租界雖臨海,卻因僅有24畝,基本上沒有發展“前途”,在當年的遊行中遭到群眾的強行進入而被迫放棄了行政管理權,這也是廈門成為最早被歸還的英租界的原因;鎮江因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進出河南的貨物改經漢口。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山東、安徽的貨物也直接運往上海及青島,南京則取代鎮江成為南北交通的樞紐。同時,長江江流改變流向,鎮江港口淤塞嚴重,外省客商紛紛遷走,米市也轉移到蕪湖和無錫。鎮江的貿易地位急劇衰落,鎮江英租界也迅速蕭條,出現財政危機。漢口與九江則因鞭長莫及,兩地的英方管理人員均被驅逐出境,從而喪失了管理權。因此英方對此並沒有太多的僵持,果斷出手,從而從談判桌上體麵收兵。

對其至關重要的上海、天津、廣州,英國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撒手。張漢卿知道這已是英國在華的底線,在中國孱弱的關口,不能兩線作戰。由於“五卅慘案”的審判爭執在同期進行,為了保證英國政府對此事件減輕反彈以順利實現中國政府的意願,同意保留上述英租界。這一決定,也是考慮到,在對付日本的過程中,英美力量的存在也是重要的製約因素,因此指示人民黨引導民眾轉移鬥爭火力,“化悲痛為力量,積極投身到建設工業化、現代交通運輸和農業現代化的大會戰中”。

此6條依然對英國在上海甚至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利益未有損傷,中華民國政府甚至連取消上海及天津英租界的念頭都沒有。這一點,精明的美國人極早便感覺到張作霖政府對於此次事件“雷聲大雨點小”的化解意願。雖然如此,畢竟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對外交涉取得了重大突破,舉國同賀,人民黨執政地位再次得到承認和確保,張漢卿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在對外談判上取得勝利的國家領導人,在國民心中的地位也更上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