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是,楚國若失去了巴國,自然會加促潰敗,為一點小利而使楚國加促潰敗,被魏國覆亡,這豈不是變相幫助了魏國?
於是,王戩親自寫信給駐守巴國的楚將鬥廉,表示願意協助鬥廉奪回「巫郡」、「西郢郡」,再次打通楚國與巴國的聯係。
此時的王戩,當然不會料到楚國接下來會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就被魏國打地遷都,且丟掉了大江以北的所有土地,倘若他提前料到此事,相信就不會再做無謂的‘支援’,保準會先拿下巴國再說。
反正楚國已注定覆亡,一個覆亡的國家,還需要巴國做什麼?
數日後,在收到王戩的書信後,楚將鬥廉倍感意外,意外之餘亦倍感欣喜。
畢竟他此前已經做好準備,倘若王戩在覆亡苴國後欲撕毀協議,那麼,他便將駐軍在西郢郡的魏軍放入巴國,叫秦魏兩軍‘惡狗爭食’,打個兩敗俱傷。
沒想到,王戩非但沒有奪取巴國的意思,反而主動提出幫助他楚國的建議,這讓鬥廉莫名欣喜。
哪怕鬥廉其實心中也明白,明白王戩‘幫助’他楚國的目的並不單純,但不管怎麼樣,在秦國的王戩與魏國的伍忌兩人當中,他暫時還是選擇了前者。
九月前後,秦將王戩兵出巴國,進攻西郢郡。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駐守在西郢的魏將伍忌為之一愣。
他也沒想到,王戩放著巴國這塊‘鮮肉’不取,居然打他西郢的主意。
“他(王戩)要戰,那就戰!”
伍忌冷笑著對其部將說道。
雖說長信侯王戩乃是秦國的名將,但伍忌可不會畏懼前者。
在他心中,唯獨他魏國的君主趙潤,才值得他敬畏。
王戩?哼!
九月十五日,秦將王戩與魏將伍忌在「夷陵」一帶撞見。
時王戩麾下有八萬秦軍,且剛剛覆滅蜀、苴兩國,士氣高漲。
而伍忌麾下呢,則隻有近兩萬商水軍與三萬西郢楚軍——也就是西郢君熊燾投降之後被他收編的楚軍。
二人在夷陵一帶展開了一番惡戰,當時王戩吃驚地發現,他麾下士氣如虹的八萬秦軍,竟然愣是無法戰勝對麵的伍忌。
王戩並不知曉,雖然伍忌麾下隻有兩萬商水軍,可這兩萬商水軍,乃是商水軍的精銳,像冉滕、項離、張鳴等商水軍的驍將們,此刻皆在伍忌的麾下,王戩想要擊敗這樣一支精銳的商水軍,可不是那麼容易。
在受到阻礙之後,王戩派人請來楚將鬥廉,希望鬥廉出麵策反伍忌麾下的楚國軍隊,即西郢君熊燾先前的部將。
鬥廉接受了王戩的提及,遂在王戩與伍忌二度交鋒時,於陣前喊話,試圖挑唆伍忌麾下的楚兵臨陣倒戈。
但出乎意料的是,西郢君熊燾的那些部下,根本沒有搭理鬥廉的意思。
皺著眉頭思考了半響後,鬥廉這才恍然大悟:他娘的,老子忘了那伍忌其實也是楚人出身!
不錯,這正是西郢君熊燾那些部將沒有聽從鬥廉的教唆而臨陣倒戈的原因,就因為魏將伍忌也是楚人出身,這使得伍忌在收編西郢君熊燾的部下時,非但沒有出現阻礙,相反異常順利。
此前各為其主沒有辦法,而現如今,就連西郢君熊燾都投降了魏國,後者的那些部將們,豈會不牢牢抱著伍忌這棵大樹?
這些人會因為鬥廉的教唆而臨陣倒戈?怎麼可能!
不同於秦人,近三十年來,楚人已被魏國打得畏懼不已,要說曾經中原諸國誰最了解魏國的實力,相信絕對不是與魏國發生了四場國戰的韓國,反而是楚國。
別忘了,先有「五方伐魏」時的壽陵君景舍,後有「諸國伐魏」時的楚水君,在這兩場戰爭中,楚國有最起碼一百五十萬的人死於這兩場戰爭,論兵力損失,可能比韓國還要多得多。
更要緊的是,如今中原各國接二連三地被魏國覆亡,隻剩下一個楚國,這使得楚人對魏國更為敬畏,又怎麼可能聽從鬥廉的教唆,棄魏投秦呢?
對於大部分敬畏魏國的楚人而言,他們甚至不知秦人。
“魏將伍忌,他乃我楚人出身,這多半是西郢君熊燾的部下不肯倒戈的原因。”楚將鬥廉將心中的猜測告訴了王戩。
“那伍忌真是楚人?”王戩心中大為驚訝,其實在秦國與魏國交好的那段時期,他也聽說過這方麵的傳聞,不過並沒有在意,直到今日經鬥廉確認。
看著王戩那古怪的表情,鬥廉心中亦頗為尷尬。
畢竟他楚國確實有不少楚人在魏國為將,甚至於,其中不乏有能力的將領。
比如屈塍、晏墨、孫叔軻、翟璜、南門遲,等等等等。
毫不誇張地說,魏國的商水軍與鄢陵軍,其實就是兩支由他們楚人組成的精銳軍隊。
“當真無法策反伍忌麾下那些貴國的兵將麼?”王戩皺著眉頭又問道。
鬥廉頗有些尷尬地搖了搖頭:“恐怕很難。”
見鬥廉回答地這般果斷,王戩頗有些頭疼,倘若單單隻是伍忌麾下那兩萬商水軍的話,他倒是還能憑借以黥麵軍為首的雜軍,不計傷亡將其拖死,但目前的情況是,由於魏將伍忌乃是楚人出身,西郢君熊燾的部下皆轉投了後者,這就意味著伍忌有足夠的兵力來應對他王戩的人海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