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用什麼激勵孩子?
一般來說,大人用什麼激勵孩子,孩子就用什麼激勵自己。
小時候,老爸給我上政治課,引用《三字經》的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來教導我,我第一次知道,有個叫竇燕山的老頭,教育孩子很有一套,五個兒子全部名揚天下,做父親的又欣慰又自豪。小孩子涉世未深,對五子登科的榮耀,也不甚了解,就覺得五個兒子賺錢給一個爹花,這老頭夠美的!老爸講這個故事的目的顯而易見,他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兒女能學業有成,光耀門庭。當然,他老人家最後總是不忘警鍾長鳴——照你現在這表現,連大學的門兒都進不了!聽了這句話,我表麵無動於衷,其實也心頭一緊。
每當走神溜號搞小動作應付作業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會跳出來襲擾我。那大學的門,在我的心中越發神聖而高不可攀。
說實話,我小時候隻對玩有熱情,對學習沒什麼覺悟。7歲,把我送到學校,我根本弄不明白為什麼要學語文數學。最開始學的很簡單,不用心也能學會。這時候還有閑心嘲笑作業題的弱智,比如一個學校第一次拉9噸煤,第二次拉15噸煤,問總共拉了多少噸煤?我心裏就在想,這些人真笨,幹嘛不一次拉夠,還得讓我們算。再說了,我又不是後勤主任,你們自己不會算呀?在我的記憶中,老師隻是關心我們會不會,得多少分,並沒有解釋為什麼要學習。那時候沒現在這樣重視教育,周圍的人都認為孩子讀幾年書,能認得字,會算點賬,不當白丁就行了。像我老爸這樣,盼著自己的兒女能考上大學,已經算遠見卓識了。
如果把從老師、家長和周圍的人那裏得來的信息拚湊在一起,就是——學習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以後能賺錢,考大學很難很難,讀書是個辛苦差事,就算你不願意,也要硬著頭皮往裏鑽。為什麼?不為什麼——反正學習就是了!
我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說到底都是硬著頭皮的狀態。隻是每個階段的痛苦指數不同而已。小學的時候,我激勵自己的理由是——不做作業會被老師批評罰站,考試分數太低,家裏人會嘲笑我。到了初中,這理由多少增加了一點理性因素——學習不好,我長大了可怎麼辦呀,為了以後有個好前途,應該努力。到了高中,離高考近了,壓力也不斷增大,再加上生病,都快崩潰了。考上了大學,又為不被抓補考而奮鬥。這一路走來,也真是水深火熱。
我習慣於用父母親人的期望來鼓勵自己,我的同學似乎也是這樣。做得好,心裏就想象父母的高興和欣慰,做得不好,會想象他們的失望和不滿,就算離家千裏,其實這“內化的父母”依然如影隨形。當時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妥,還認為自己很“懂事”,很體諒父母長輩的良苦用心。完全沒有意識到心頭那沉重的壓力與此有關,以為讀書人都是這樣的處境。
複習考研的那一段時間,認定自己考不上,不再患得患失。那時候我走在往返圖書館的路上,心裏想著學過了什麼,或者接下來要看什麼書,不但勁頭十足,心中還有淡淡的喜悅。我第一次體會到,學習還可以這麼“好玩”!原來樂趣本身就是最好的驅動力,不需要用父母親人的欣慰或失望“要挾”自己。到了學業快結束的時候,才品到了學習的另一番滋味,是不是對學習的一個諷刺呢?我又回到了從前的疑問:學習是為了什麼?學習的結果那麼重要,過程那麼不重要嗎?學習一定要焦灼、痛苦、疲憊、無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