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用什麼激勵孩子?(2 / 2)

考研的經曆顛覆了我對學習的固有印象。此後,我對根深蒂固的念頭進行了全麵反思。我發現,老爸的教導看上去無懈可擊,《 三字經 》的故事也潛移默化地寫入了我的人生劇本,我很認同古人的故事和老爸的願望,一直用“讓老爸滿意”這樣的口號來激勵自己,說到底,我是用外力在驅動自己,而內心的力量卻一直在沉睡。

此後的幾年,我完成了動力係統的置換,不再依靠外力前行。關於為什麼學習,為什麼奮鬥,我給出了自己長久思考得出的答案:飽滿歲月,遊戲人間!人生是不可思議的旅程,我想知道這一路上有多少可能,並願意去嚐試,至於“遊戲人間”,並非不思進取,隻是想尋回童年那顆愉悅之心。這個念頭一變,人生的格局也變了。我不再是那個提線木偶,受四方力量牽製。別人的看法不再重要,結果也不再重要,確定一個遠景目標以後,就專心跋涉,誠惶誠恐沒了,心力交瘁不見了,原來,學習、探索,本是輕鬆自然的事情,是我們的欲求和期冀添了沉重的包袱。我驚奇地發現,不在意結果,好的結果卻會不期而至!看來,晚清重臣曾國藩的“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所言不虛。

一、聽話未必是好孩子。這些年,我被外界的念頭“綁架”了。在恐嚇自己、要挾自己中長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為盲目聽話而深陷誤區的絕對不止我一個。一個僅僅會“聽話”而沒有主見的孩子,不值得沾沾自喜。就我的觀察,孩子兩歲已經有了不錯的思考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少一些禁不住推敲的教導,不破壞孩子的思考力。

二、告訴孩子一個真實的未來。家長為了取得短期的教育效果,往往故意誇大其辭。比如,我小時候一直以為考不上大學是特別可怕的事情,仿佛世界末日來臨。等經曆了才明白沒那麼嚴重,自己白擔心了那麼多年。如果一個孩子一邊學習,一邊提心吊膽地想著不好的結果,本身就是一心二用。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怎麼可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呢?

三、功利是座大山。以我自己的經曆來說,用功利的方式激勵孩子有用,但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家長喜歡通過對比“鼓勵”孩子,總是用朋友或鄰居的孩子如何優秀來敦促孩子努力,其實,這種對比也是“麵子工程”,結果呢,培植了敵意,貶低了自己。或者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將來能考上大學,那時候如何賺錢如何風光。孩子日日辛苦,回報卻在十幾年以後,這漫長的等待讓人絕望。而且孩子往往還會產生一個誤解:眼下的時光隻是為十幾年後的那個目標服務的,除此之外別無價值。就算孩子最後達成了目標,還是逃不脫“表麵風光,內心彷徨”的處境。

四、當下的獎賞。回報一定要等十幾年嗎?其實不必,樂趣和成就感是當下最好的獎賞。我的動力係統的轉換,說到底就是由重視他人評價、重視結果,轉向重視自己的評價,尋找當下的樂趣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