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讓壞毛病壽終正寢(1 / 1)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讓壞毛病壽終正寢

在讀書的若幹年裏,我最苦惱的,就是能想到,但不能做到。也就是說,我的執行力相當差。差到什麼程度,有例子為證。

我從小注意力就不大集中,像一頭機警的小鹿,有一點風吹草動,立刻就能察覺,目光隨即被牽引過去。直到念了大學,我依然沒法很好地控製自己。在自習室裏學習,一有人開門關門,我總是條件反射地抬頭,行注目禮,古道熱腸地把人家目送到座位上,還得看著人家拿出書本埋頭學習才肯收回目光,再銜接上剛才的學習內容又要半天工夫。自習室裏的人進進出出,我的頭一次次地抬起又低下。光這一個毛病,就讓我的效率大打折扣,所以我計劃的事情總是完不成。

有一次,就想統計一下抬了多少次頭。我就找一張紙放在旁邊,每抬一次頭,畫個圓圈,一節課下來,我居然畫了18個圓圈!看著那一堆圓圈,想象自己像雞啄米一樣抬頭低頭,特別好笑。當時一節課是50分鍾,如果每次行注目禮按照2分鍾來算,36分鍾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浪費掉了。那我一節課隻有14分鍾的學習時間!這個結果真是把我給驚著了。

有好幾天,這個記錄一直在我的腦海裏盤旋。我知道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但不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如此不集中。這個毛病能否改掉呢,我心裏直犯嘀咕。不能改嗎?不是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嗎?別人能做到的,我為什麼不能做到呢?可是,從小學開始,不是也做過無數次嚐試,最後不都以失敗告終了嗎?一個毛病,從小學帶到大學,真夠讓人沮喪的。

經過反複思考,我認識到兩個問題,一個是以前所謂的改進沒講究方法,另外,沒有看到成效就終止了,其實是半途而廢。

這個統計方法也給了我不少啟發,我決定繼續統計下去,看自己能否“改邪歸正”。每抬頭一次,就畫個圈,如果剛要抬頭,忽然想起了“不許抬頭”的警示,雖然別人的腳步聲讓我心裏癢癢,但我還是堅持不看。這樣,抬頭就減少了一次,於是,就會在紙上畫個勾“獎勵”自己。每次自習課結束,我都饒有興趣地數圓圈和勾,如果圓圈少了一兩個,就在心裏為這芝麻大的進步手舞足蹈一番。慢慢地,圓圈越來越少,勾越來越多。經過大約一個月的記錄,行注目禮的現象消失了。我居然改掉了這個困擾我多年的毛病,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最最重要的,是這件事情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原來,一個人所謂的“毛病”,通過一些方法,是可以改掉的。

這個毛病改掉,我進入了全新的狀態,內心安靜了許多,學習效率翻了幾倍,在我眼裏,學習不再是令人頭痛的事情。讀到大學,我才變成“愛學習的好孩子”,真是後知後覺。

在此後的幾年裏,我不斷改進這個方法,特別是考研的時候,我手邊隨時都放著一張紙,時刻記錄自己的進步,毫不吝嗇地表揚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出現的新問題,也記錄在上麵,對自己提出希望。因紙張容易丟失,最後,形成了特別備忘本。在筆記本的右側,我記錄一些雜事,而筆記本的左側,則是對自己的鼓勵、提醒和反思。因為是連續的記錄,回頭翻翻,總能找到特別欣喜的感覺,比如最開始提示一個缺點,中間不斷改進,記錄自己的變化,經過一兩個月,一般都能消失。

這是一個漫長而瑣碎的過程,我常常慨歎一個人的巨變竟然如此無聲無息。

一、責備無濟於事。我們有個思維定式,總以為孩子做得不好,一定要責備他,才能改進。後來,孩子也學會了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我就是這樣,每次發現自己的毛病,總是深深地責備自己,然後陷入消極情緒的怪圈不能自拔。直到我改掉了行注目禮的毛病,才明白並不需要責備這個環節,尋找解決的路徑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要不厭其煩地尋找解決策略才行,反正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愁找不到。

二、量化的進步才能看明白。粗心五個和粗心三個,都是粗心。其實改進了百分之四十,但我們常常看不到這巨大的改變。此前,我之所以半途而廢,並不是自己沒有進步,而是沒有恰當的方式來觀察到自己的進步,導致信心喪失。所以,我後來改正缺點的時候,都特別注意尋找細微的證據,證明自己在進步。看到進步,才有信心堅持下去。

三、好習慣養成要21天。這是我後來看到的一個理論,以我自己的體會來說,的確很有道理。查看我的備忘本,就會發現,一個毛病的改正,一個新的習慣的養成,還真沒有低於21天的,一般都是一兩個月。當我們幫孩子改正一個缺點的時候,在策略得當的前提下,還需要耐著性子,等孩子的進步慢慢浮現。

四、自我控製感的增強。像我這樣,一個行注目禮的毛病,從小學帶到大學,不光影響效率,還嚴重影響自信心。總覺得自己像一部沒有刹車的汽車,就算往溝裏開,也得聽天由命。這種無力感還會不斷地蔓延,對自己的任何缺點都感到無能為力。自從改了行注目禮的毛病,真切地感到自我控製感在增強,對新發現的缺點也不再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