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學外語的一波三折
在我學外語的經曆中,有兩位老師的影子無論如何抹不去。
第一位是女老師,長得還挺漂亮,以嚴厲著稱。她是我初中三年的英語老師。記得上第一堂課之前,她先到班裏和我們見個麵,教了幾句日常用語,剛開始學外語,我們都充滿激情。轉折發生在第二堂課上,剛上課,她就要求檢查昨天的作業,許多人一頭霧水,包括我。老師逐一檢查,沒做的站起來,最後,班裏站起了一多半。那是我們第一次見識這位老師的“嚴厲”,盡說尖酸刻薄的話,一盆又一盆的涼水澆得我們無精打采。她訓話完畢,繼續講課,我們站了整整一節課。
我一直不記得老師留作業,課後問同學,原來老師在講課中間,輕描淡寫地說“這是作業”。這件事情長久地留在我的記憶裏,不知道我是否冤枉了這位老師,我總覺得她是故意這樣做的,一是看看我們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另外,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給我們來個下馬威。如果是這樣,她的目的達到了。
此後三年,那些尖酸刻薄的話不斷升級換代,我們看上去低眉順眼,其實提心吊膽,對這位老師,也是敢怒不敢言。慢慢地,也分不出是厭惡這位老師,還是厭惡英語,總之,一想起英語就頭痛。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英語糟糕得一塌糊塗。
高中,有機會改學日語,我想方設法進了日語班。有之前的教訓,對外語課格外重視,成績也很不錯。生病以後,回去休養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去上課,怎麼也跟不上,隻能聽天書。數次努力無效之後,我動了放棄的念頭。這時候不得不說說我的日語老師,他大概也看出了我的動向,但什麼也不言語,隻是在高三的課堂上,每天提一個高二的問題問我,我有時候能答得出,有時候答不出。他不多說一句話,客客氣氣地讓我坐下,然後第二天接著提問。心裏再升起放棄的念頭,總覺得對不住老師的用心良苦。就這樣一天天地捱下來,高考的時候總算沒扯後腿。
日語最關鍵的語法課文,都是我自學的,因為基礎不紮實,總是炒冷飯。說起來怪丟人的,大學的時候,我甚至還得過27分。考研的時候,日語又成了一個難過的門檻。
最開始,我還是沿用傳統的方法,努力地記單詞,用心地看語法,但總覺得單詞、語法和課文是三張皮,記住了,但不會用,沒多久又忘了。
後來,我想了一個狗急跳牆的笨法子。每天早晨以極快的速度看二十分鍾的單詞,並不是為了記住,而是混個“麵熟”,所以絕不戀戰,看一下單詞的寫法和意思就過去,這樣一個早晨能看幾百個單詞。然後,我再抽十分鍾看語法,還是火急火燎的速度,我隻看句型和意思,至於其他的解釋和例子,全部略過,這樣,我一個星期能翻完一本厚厚的語法筆記。重頭戲在課文上,我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背誦課文。最開始的幾天進展緩慢,越到後麵,背誦的速度越快。語法和單詞,總是會在課文中再次相遇,於是,就有了一份久別重逢的親切感,仿佛遇到了我們家親戚。這樣,就記得很牢固。一本書背誦下來,覺得日語越來越簡單了。這個辦法看上去並不高明,對我來說,卻是個重要的突破,我第一次體會到外語中的“語感”,考研的日語分數,足足高出了預期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