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多歲的職業規劃決定30歲後的發展前景(1 / 3)

第二章 20多歲的職業規劃決定30歲後的發展前景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20多歲剛剛踏入社會的時候,你的職業規劃決定著10年之後乃至你一生的職業發展前景。20多歲是人這一生之中最關鍵的時刻,20多歲的你精力最充沛,20多歲的你拚勁最足。如果在20多歲的時候不能給今後的職業發展定下一個基調的話,“平庸”這個詞恐怕就要伴隨你一生了。

行業選擇關係到一輩子的前途

初出茅廬的我們,一定會聽過父母、老師這樣的話語:“不管做什麼工作,一定要勤奮努力、踏踏實實地工作,這樣才有出人頭地的可能。”

父母、老師的話雖不錯,但他們忘記了,如果行業選擇錯了,那麼即使有再多的努力,往往也是徒勞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句話,就很好地詮釋了男人擇業和女人婚嫁都是關係到自己一輩子的事情。

20多歲,是我們參加工作、為夢想奮鬥的時刻,如果這時我們選錯了行業,那麼30歲時就很難取得成就。因此,有人說:“人生就是不斷地在作選擇,選擇對了就有幸福的一生,選擇錯了就有了悲劇的一生,而隨便地選擇也將會失去更好的選擇。”行業選擇,即是如此。

華奇從一所名牌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畢業,開始了自己的職場打拚生涯。由於在校期間表現得優秀,所以剛剛踏出校門,就有不少大型國有企業向他發出了聘請函,請他到公司的研發部門工作。另外,還有幾家外資企業也表示願意給他提供一份不錯的工作。

不過,麵對這些高薪工作,華奇還是拒絕了。在他看來,憑自己名牌大學高才生的背景,完全有能力在政府機關中找到工作。

直到半年後,華奇終於在一家機關找到了工作。這份“鐵飯碗”的工作,讓身邊的很多朋友都無比羨慕。

不過,身在其中的華奇這時才發現,這裏的工作和想象中的大不相同。他所做的事情,隻是給上司整理資料和統計一些數據,和所學的專業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華奇又是那種思維特別活躍的人,常常會有一些奇思妙想,所以他覺得根本沒有自己發揮的餘地。

就這樣,華奇最初時的熱情與主動在工作中慢慢地被消磨掉了。他變得心灰意冷起來,工作也不斷地出現失誤,屢次被上級領導嚴厲批評。他也想過換工作,隻是這麼幾年來,他把原來的專業知識已經忘得一幹二淨,根本就沒有信心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華奇的這種表現,自然被領導看在了眼裏。幾個月後,在機關的一次人事調整中,他也毫不意外地被迫“下崗”了。這時,華奇才深切體會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道理。他想,如果當初自己選擇職業的時候沒有盲目地想找“鐵飯碗”的話,也許今天的自己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工作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定一個人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因素。從華奇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如果一個人長期從事一份自己不喜歡的職業,他又怎能有一番作為?

蘇聯心理學家索爾格納夫認為,在發揮自己的最佳才能時,不要把“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同起來,而這又常常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如上麵這個故事中的華奇,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就是選了想做和能做的,卻忽視了自己能把什麼樣的工作做得最好。畢竟資料的整理和統計數據這些活,對於像華奇這樣的大學生來說,並不是什麼難題,但問題的關鍵是,他完全有能力找一份自己感興趣或者跟專業對口的工作,並且把它們做到最好。

下麵這個故事,一樣說明了擇業的重要性。

英國曆史上偉大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可以說是一個天才。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偉大的人,曾經因炒股而差點賠了上百萬美元。

有一年,丘吉爾前往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其中有一天,他和當時美國證券巨頭伯納德·巴魯克一起來到了華爾街股票交易所。那裏緊張熱烈的氣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爾,讓這位年過五旬的老人也想過一把炒股的癮。在他看來,既然自己能把大英帝國都能打理得很好,那炒股賺錢這樣的小玩意兒自然不在話下。於是,丘吉爾摩拳擦掌,讓巴魯克給他開了一個戶頭,自己好一試身手。

令丘吉爾感到沮喪的是,他的頭一筆交易很快就被套住了。可他不是一個會輕易放棄的人,他瞄準了一支很有希望的英國股票,心想:這家公司我這麼熟悉,買它的股票準能大賺。但股價偏偏不聽他的指揮,一路下跌,丘吉爾又一次失敗了。

僅僅隻折騰了一天,丘吉爾就陷入一個又一個的泥潭。到下午收市鍾響時,丘吉爾才發現,自己已經賠了上百萬美元。正在他絕望之際,巴魯克把一本賬簿遞給了他,上麵是記錄著另一個溫斯頓·丘吉爾的輝煌戰績。

原來,巴魯克早就料到,像丘吉爾這樣聰明絕頂的人,他的才智很可能在股市裏沒有用武之地。因此,他在為丘吉爾開賬戶的時候,就吩咐了手下,用丘吉爾的名字另開了一個賬戶,丘吉爾買什麼,另一個“丘吉爾”就賣什麼;丘吉爾賣什麼,另一個“丘吉爾”就買什麼,兩個“丘吉爾”的成績,也恰恰是兩個極端。

隔行如隔山,一個人能在這個領域裏取得成功,並不意味著能在所有領域都行。如果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任意進入自己沒有優勢或不擅長的領域,自然會輸得一文不名。連丘吉爾這樣的大人物都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更何況一般人呢?

有些人認為自己還年輕,就算選擇行業的時候錯了,還可以重新再選;有些人很狂妄,認為自己是天才,即使在自己沒有優勢的行業裏,依然能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不少的優勢來,最後取得一番作為。可你想一想,不管你是因為年輕,還是因為自己是天才,如果我們選擇對了行業,我們就可以迅速地做出成績,為什麼還要用年輕的資本換取成功呢?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年輕人,由於沒有在社會上經過多少磨煉,他們的心境很浮躁,經常會受薪金、職位等方麵的誘惑離開了自己最為擅長的行業,投入到另一個誘人的職位,結果這一職位卻未能帶給他們事業上的成功,自己的人生也由此開始走下坡路。

因此,我們一定要記住,行業的選擇是關係著我們一輩子的事,如果在年輕時沒有作出正確的選擇,很可能就會在之後的工作裏不斷地耗費精力,失去自我,這樣又怎能在30歲後取得成功?要想成功,我們必須要選擇對的行業,這不僅關係到30多歲時我們會不會成為一名成功者,還關係到我們這一輩子能不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興趣不是選擇行業的唯一標準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我們可以燃起工作的動力;有了興趣,我們會挑戰各種極限;有了興趣,我們不會被疲倦和辛苦擊潰……

的確,帶著興趣參加工作,我們會感到輕鬆許多、快樂許多。然而,社會是現實的,很多時候,一味靠興趣去擇業、去工作,我們反而會更加失意。

先別著急反駁,這樣的事情,其實生活中很常見。很多人的工作都是自己的興趣所在,然而卻並沒有做出一番成績來。即使我們成功了,我們也不一定會對這份工作感興趣。

《絕對挑戰》是央視曾經一檔收視率頗高的節目,很受決心在職場闖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喜歡。有一期節目,是阿裏巴巴旗下的淘寶網招聘商務談判經理。當時,著名企業家馬雲先生問了3個很經典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

“如果你感興趣的事情你的上司偏不讓你做,而你不感興趣的事情上司偏讓你做,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這時候,一位選手回答道:“和上司溝通。”

馬雲接著問道:“那麼,如果溝通不成呢?”

那位選手考慮了片刻,說:“那我要告訴他,不為結果負責任。”

這個回答,讓馬雲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其實隻要仔細想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位選手的回答有何不妥。我們都知道,對一件事感興趣,的確可以讓人充滿熱情,但擇業並不簡單,它就像擇偶,你在考慮自己不喜歡一個行業的同時,還得考慮這個行業喜不喜歡你。就像那個選手,他喜歡談判經理的職務,但這份職務不一定真的適合他。

“世界上最幸福的莫過於工作正是我所喜愛的事”。這句話,相信是無數年輕人的夢想。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競爭極為激烈的職場,這份理想有時候並不現實,甚至會被當做癡人說夢般不可企及。這並不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容易找到感興趣的工作,而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逐漸意識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往往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2009年夏天,郭美順利拿到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她的成績很優秀,很受教授們的喜歡,因此她選擇了在某校任教。

郭美認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規劃過職業,而校園生活是自己所熟悉的,並且她對教書很有興趣,因此當老師應該最適合自己!然而,天真的郭美很快便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她沒有想到,教師這一職業包含著很大一部分理論研究工作,而她在這方麵並不擅長。

3年之後,疲憊的郭美這樣抱怨道:“我就像方頭釘碰到圓口孔。”她承認,自己的確不適合當老師。隨後,她考慮再三,離開了教師的崗位。

理想是美麗而又虛幻的,你對一個行業感興趣根本不等於你可以在這個行業做出成績來。我們必須要認清自己,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而不是讓我們的興趣扼殺掉我們的才能。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在說不要選擇一份不感興趣的工作,可是他們卻不知道,你對工作有興趣是好事,但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這份感興趣的工作裏創造不出大大高於你薪水的價值,你就會失去這份工作。

事實上,所謂的興趣也是會隨著你的生活而不斷變化的。隨著經曆越來越豐富,心理成長不斷延續,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會變得更加深刻、全麵和充分,這個時候,當年你所熱愛的,也許再也引不起你的興趣。這個時候,你還要按著興趣繼續去找新的工作嗎?那樣的話,恐怕你一輩子都會在不斷地找工作中度過!

當然,說了這麼多,不是說通過興趣找工作就是錯誤的。我們當然可以依據興趣來判斷眼前的行業是否適合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從多角度出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行業:

1.根據氣質擇業

在擇業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人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可是性情暴躁缺乏耐心;有人選擇了記者的職業,但生性沉穩、反應遲緩。於是,原先理想的職業失去了應有的色彩。

究其原因,並不是這些年輕人的能力不夠,而是他們的氣質與職業並不合拍。由此可見,氣質不僅會影響一個人職業的選擇,而且可能直接影響到具體工作的成敗。所以,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性情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2.根據能力擇業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日益提高,社會分工愈來愈精細,各種職業都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求職者在選擇職業時,必須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以及自己的能力在哪些方麵表現得更突出之後再作出選擇。這有助於擇業的成功,並保證在今後的工作中做到揚長避短,取得較大的成就。例如,你的優勢在於邏輯分析,那麼當一名商務談判會比較適合;你的動手能力很強,那麼就應該進入機械類加工類單位,在設計師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長處。

在興趣的前提下,結合自身能力和客觀環境進行擇業,這樣你就會少走許多彎路。“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適合做總統,有人適合掃地。如果適合掃地的人以做總統為人生目標,那隻會一生痛苦不堪,受盡挫折。”這是著名漫畫家蔡誌忠的一句話。一個人能否在事業上順利發展,就在於能否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才能的職業崗位。所以,別把興趣當做是選擇行業的唯一標準,那樣隻會讓自己在30多歲時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