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告訴孩子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讀書
讀書之前,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讀書觀念。讀書觀念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是孩子閱讀的指路燈。它告訴孩子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讀書。隻有明確了這三點,孩子讀書才有方向,才有對象,才有動力。正確的讀書觀念可以總結為: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
細節6讀書可以造就孩子健康的人格
讀書好,道理不言自明。讀書,可以發展智力,可以陶冶品格,可以增長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在孩子思想人格迅速發展的時期,教孩子讀書吧,讓孩子在讀書中看到知識,看到美,看到智慧,看到深刻。讀書可以造就孩子健康的人格。
1.讀史使人睿智
曆史是人類生存的時間,我們的今天正在變為曆史,我們的今天正是曆史的延續。世界各國都重視自己曆史的研究,忘記曆史就意味著不尊重自己祖國。中國人講“以史為鑒”,為了不讓孩子成為一個沒有“根”的人,要讓孩子讀點曆史典籍,如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敘述的是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這段曆史。如果要縱覽人類的全部曆史,當然也少不了看其他的曆史經典,如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就是一部很好的書,它分《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這兩冊書裏分別就各個不同的文明加以介紹,通過閱讀,在簡明的敘述中孩子就會對整個人類的曆史有一個了解。
讀史不但可以讓孩子“胸懷祖國”,還能使孩子具備“放眼天下”的胸襟。
回望曆史的隧道,重新經曆人類社會的進程,我們仿佛聽到活躍在各個時期的智者在向我們道盡世事的滄桑:商鞅告訴我們變法的艱難,李世民暢談“貞觀之治”,“放眼看世界”的魏源大聲疾呼“師夷長技以製夷”……讀史使人聰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曆史學家波裏比阿曾經說過:“倘若對過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尋根究底,過去的一切會使我們特別注意到將來。”
我們隻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的家園。說起我們的家,許多孩子還不甚了解。我們就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中國位於有“日出之地”之稱的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從地圖上看中國,好似一隻報曉的公雞:凹入的渤海和內蒙古東部形成頸部,東北地區形成的頭部正在左右顧盼,頭羽在西伯利亞大風吹拂下紛紛揚揚,頸下伸出一簇羽毛,與下垂的頭羽環抱著渤海;新疆北部猶如翹起的背脊和臀部;豐腴的胸部護著兩顆寶石——台灣島和海南島,往南撒著一串珍珠——南海諸島。
要讓孩子了解我們的“大家庭”,可以向孩子推薦一些有關地理的典籍。比如:《我們的中國》、《世界名勝》、《世界文化起源》等。
2.讀美學使人高尚
一般來說,美學之美來自人的感覺,判斷標準是人的感覺舒適還是不舒適。積累起來,就形成人關於美的觀念。從環境中獲得經驗,經這些來自於感覺的認識積累起來,就形成了人關於美的概念。
大自然的繁花綠草、花團錦簇的情景、令人賞心悅目的山水、自由自在的動物、和諧美妙的鳥鳴蟲叫都會給人帶來美好的心情。這些能給人帶來賞心悅目感覺的東西都是美。從父母慈祥的笑臉到蒙娜麗莎的微笑,以至自然界“波浪接天海”的長江、“遠上白雲間”的黃河、“千裏鶯啼綠映紅”的江南春色、“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塞外風光……這一切無不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感覺。如果生活中沒有了美,人們會發現生活中少了生氣、少了動力。
孔子將外在形式之美稱為文,將內在道德之善稱為質,外在之美與內在之善應統一起來,故君子應重禮義,禮與文是對應的,義與質對應。孔子講的是美與善的關係。朱熹的“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繼承了孔子內在之善與外在之美的立論,並提出善是美的目的的新見解。而美與善的關係決定了美就是道德的。
美即和諧與完美。在一個絕對獨立的係統中,內部的運動終將導致這樣的結局:靜止或無限循環,即達到內部的完全平衡,也就達到了美的狀態。
美有助於形成強健的體魄,因為健美是健與美的有機結合。
審美能使人變得聰明,特別是孩子,更需要審美。沒有審美的認識,不僅是不完整的、欠深刻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審美“常常比知識和思維更直接地引導我們走向真理”,誘發創造、出現奇跡。因為美是在生活中發現的,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閱讀可以發展孩子的審美能力。
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對於孩子來說,發展審美能力,最好從閱讀開始,多讀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所以要善於在閱讀中選擇好的作品,從詩、散文等開始。
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總是想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而一切文學作品,不管它們的作者有意還是無意,也總是要通過藝術形象的展示,來對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當然會有正確的回答,也會有錯誤的回答,作品正確或比較正確地告訴了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對人們起了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
馬克思說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事物的”。作家在作品中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藝術形象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表現為藝術美,它能在孩子的精神上引起一種愉悅的情感,這就是文學的美感作用。
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常常能喚起人們對以往生活經驗、審美經驗的回憶,產生種種聯想。或因眼前事物在時間、空間、形、色或性質上與回憶到的事物相似,產生接近聯想和類比聯想;或因眼前事物與以往事物存在因果關係,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上相聯、相似或相反,於是產生關係聯想與相對聯想。這時,人們就可以找到事物之間的聯係,使美感逐步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
再則是自己感情的參與與投入。如果能將自己的感情寓於作品中美的事物之中,即通過所謂“移情”,達到情景交融,主觀與客觀融合一致,產生喜悅、同情、愛慕之情,心靈受到震動,那麼美感就可以達到高潮。
不妨引導孩子看一些著名的藝術作品來幫助孩子發展審美能力,例如《蒙娜麗莎》、《思想者》等。待審美能力有一定發展後,可以再閱讀一些美學著作,如《藝術美與欣賞》、《審美心理描述》、《美的曆程》、《西方美學史》等。
3.讀哲學使人深刻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開始思考諸如哲學類的問題了。譬如,真實存在著的究竟是什麼?我們能夠知道一些東西嗎?事物真有對錯之分嗎?生活是否有意義?死亡是否是人生的終結?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哲學了,並且需要閱讀哲學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了。
那麼哲學是什麼呢?
人們從生產活動和科學實踐中得到了關於自然的知識,形成物理、化學、生物等各門自然科學;從社會生活中得到關於社會曆史的知識,形成道德、法律、曆史、政治等各門社會科學;人們又研究自己的思維及其規律,形成邏輯學、心理學等思維科學。每門具體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思維科學,都隻是研究物質世界的某一個具體的領域,至於涉及一切領域的總的問題,則任何一門具體科學都是不研究的。研究這些總問題的是哲學。
世間的學問歸根到底就都成了哲學。哲學是什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就是“一種力求清晰一致地進行思考的非常頑強的企圖”。哲學思考意味著要探究事物的根底,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說明一切,解釋一切,理解一切。
哲學的核心其實在於那些特定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讓具有反思能力的人類頭腦自然而然地感到困惑。而學習哲學的最好的開端,就在於直接思考它們。
哲學不同於科學和數學。不像科學,是因為它不依賴於實驗或觀察,而是依賴於思想;不像數學,是因為它沒有形式的證明方法。哲學就是通過提問、論證、嚐試提出思想觀點和思考,反對它們的可能論證,以及想知道我們的概念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等方式工作的。
哲學的主要工作是質疑和理解那些非常普通的觀念,這些觀念我們天天在用,卻沒有認真思考。曆史學家會問,在過去的某個時間發生了什麼,而數學家卻會問:“數是什麼?”物理學家會問,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什麼東西可以說明重力,但哲學家卻會問:“我們如何能夠知道自身心靈之外的東西呢?”心理學家會探索孩子是怎樣學會一種語言的,但哲學家卻會問:“什麼東西使一個詞語具有某種意思呢?”每個人都會問:不買票而偷偷鑽進電影院是不是錯的,而哲學家卻會問:“什麼東西使行為對或錯?”
當孩子閱讀了一定的哲學書籍,形成一定的哲學思考之後,他將自然而然學會另外一種更深層次的看事物的方法,他將會自覺抵製膚淺。家長朋友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哲學書籍以加深他們對讀哲學的重要性的認識。《智慧之源——哲學知識趣談》是一部通俗性、普及性的哲學讀物,它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哲學的基本原理,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融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與應用性於一爐,對孩子不無裨益。另外,《蘇菲的世界》也是一本學習哲學的優秀入門讀物,書中以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發現一封神秘的信開始,思索一係列的迷惑問題,蘇菲的思索將會喚醒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4.讀自然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當我們乘電梯進入摩天大廈時,當我們置身在高級寫字樓時,當我們品味“麥當勞”時,當我們用互聯網連接全球盡覽信息時,當我們用手機“喂喂”時……這一切都是科學帶來的文明,如果離開科學,我們的生活大廈就會坍塌。
(1)生命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就是一門科學
我們生活的自然界被一種規律支配著。例如,動物和植物之間相互聯係著,整個動物界依賴植物才能生存和繁衍。茂密的森林,遼闊的草原,野生動物十分豐富。6500萬年前的地球氣候突變,食物鏈遭到破壞,稱霸世界的恐龍,因為缺乏食物而滅絕。植物界也依賴於動物。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舉例說,三葉草的花粉和花蜜是土蜂的食物,三葉草的花粉又幾乎完全依靠土蜂傳送,因此,土蜂的多少就影響到三葉草的興衰……生物界與非生物界是有機聯係的整體。水是生命的基礎。例如,小小的一株向日葵,一個夏天就要耗水250千克。生物能離開陽光嗎?所有的綠色植物,都必須吸收太陽的光能,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結合在一起,轉化為有機物……這個支配自然界的規律就是自然科學。
(2)要想生活得美好,需要了解自然科學
當我們享受著科學給我們帶來的文明時,人們常常忽視科學帶來的另一麵:環境汙染、城市垃圾、大氣臭氧層被破壞、水資源短缺……
因此,要想生活美好,需要了解自然科學。因為科學的運用,通常會產生兩麵效應。將成為未來社會棟梁的孩子,不僅要學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些有關的自然學科,還要擴大閱讀麵,看一些自然科學方麵的著作,了解科學的新進展,了解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規律及我們生存的環境,比如《物種起源》、《進化論和倫理學》、《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人類文明的功過》……
5.欣賞藝術作品可以陶冶情操
藝術包括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雕塑等,它們各自通過色彩、線條、造型、節奏等來表現生活和世界,因此可以幫助孩子體會它們所包含的情調和哲理。
當我們看到一幅精美的繪畫作品,會被優美的畫麵所陶醉,當我們看到一座雄偉建築時,會被那磅礴的氣勢所感染。我們看到齊白石畫的蝦,玲瓏剔透,栩栩如生;韓美林畫的熊貓圓頭圓身,憨態可掬;徐悲鴻畫的奔馬,昂首嘶鳴,四蹄奮起,鬃毛飛揚,眼神和體態中表現出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氣概。雕塑作品亦如此,如《艱苦歲月》的雕塑,老紅軍深情地吹簫,小紅軍依偎在老紅軍身旁,手中還抱著一支槍,他們雖然衣衫襤褸,眼神中卻充滿了對革命勝利的向往。這些作品對陶冶孩子情操起著語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另外,欣賞藝術作品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就拿雕塑來說吧,北魏時的形象飄逸自然,唐朝的和藹慈祥,宋朝的古板嚴肅,而現代雕塑生動活潑,富有抽象性。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追求不同,因而藝術特色也不同。我們從維納斯雕像的遭遇就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不同審美標準。維納斯典雅大方,豐滿健美,那安詳柔美的眼神,那自然含笑的嘴唇,表現出溫柔、秀雅的青春美,是2000多年前希臘時代美感的充分體現。孩子們如果進一步了解,還會知道這個作品到了封建中世紀卻遭到基督教徒和修道院的猛烈攻擊,說它是“女妖”。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審美理想與維納斯所展現的審美理想相反。到了文藝複興時期,維納斯又重新獲得人們的喜愛。欣賞藝術作品可以振奮精神。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一座十分壯美的紀念性的建築,高37.94米,四周圍繞兩層漢白玉欄杆,具有民族風格。正麵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背麵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碑座四周鑲嵌著反映我國近百年來革命曆史的巨大浮雕。從“虎門銷煙”到“橫渡長江”構成史詩般的連貫畫麵。它以巨大醒目的光輝形象展現出中國人民革命的不朽主題,既表彰了人民英雄的千古功勳,又表達了全國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和緬懷,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藝術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蔡元旃先生認為:“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靈日趨高尚純潔;無私忘我,使人的心靈日趨和諧、平等;發展個性,使人提高創造精神;美化人生,忘卻憂患,去掉生活惡習,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靈寄托於美的享受;豐富科學知識,充實人和使人增長勇敢活潑的進取精神。”家長要運用藝術作品對孩子進行美的教育,使孩子的心靈得到淨化。
細節7開卷並非都有益,讀書一定要讀好書
讀書要選擇“好書”。一位哲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一本好書可以啟迪人的智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觀念,甚至影響人的一生。選擇好書猶如沙裏淘金,家長要盡到甄別、篩選的責任。然而,光有好書還不夠,給孩子讀書萬卷,孩子也可能收獲寥寥,這就要求家長還要教會孩子讀書的理念,即要知道如何把書讀好,讀書不要被書完全同化,正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1.有選擇地閱讀書籍,猶如朋友,必須慎重選擇
大哲學家叔本華說:“讀好書的前提條件在於不讀壞書,因為光陰似箭,生命短促。”在全球網絡化的今天,信息的獲取變得如此輕鬆便捷。大量的信息垃圾也早已堆積如山。選擇,必然會陪伴著孩子一生的閱讀。
當我們走進一座座現代化的圖書館,走進一座座迷宮般的書城,見到那許許多多的書籍時,既有對知識浩瀚無涯的感歎,又有對知識重壓身心的不安甚至是恐懼。這些書,對於孩子而言,是否都有價值?究竟值不值得花費時間與熱情去閱讀它們?
每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應該選擇最急需、最必要、最有價值的書;重質量,不盲目追求數量,避免“貪多嚼不爛”吸收不了,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別林斯基說得好:“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別林斯基這一名言,今天讀來,更感貼切。
(1)開卷並非都有益
“開卷有益,多多益善”,這是一條閱讀戰略。然而,另一條閱讀戰略,就是“不加選擇不讀書”。因為,世界上書山文海,書是讀不盡的,就是讀盡也無用,其中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書的時間和精力。” 更何況書籍猶如朋友,必須慎重選擇。“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如果不加選擇地用許多書來填充頭腦,這就意味著將喪失固有的想象力,甚至會徹底地毀掉自己。所以“開卷”並非都“有益”。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在談到自己的讀書經驗時,第一條經驗就是“精其選”。他說道:“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可謂浩如煙海。但是,書雖多,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因此,把書分為三類:一精讀,二泛讀,三供翻閱。”
現在的書籍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值得精讀的,二是可供參考的,三是沒有參考價值的,四是誤人子弟的。而“開卷有益”是針對前兩類而言,並非一概而論。所謂一流的書籍,就是最有價值的書籍,是上乘之作,是名篇,是經過了漫長時間的考驗所留下來的著作。讀了一流的書,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視野。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為下。隻有讀一流的書,才有可能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達最佳的審美境界。如果舍一流的書而去讀二三流的書,得到的也隻是三四流的讀書心得。所以讀書要選好書,挑選有價值的一流的書來讀,而不要被二三流的書所貽誤。
古今中外的名著,是智慧的精華,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文明力量。名著中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養料,要比普通的書豐富得多。因此,選擇名著閱讀,是讀書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例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就是卓越的文學巨著,它傳承了既有的文學技巧,開啟了諸多手法的先河,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是語言史上的巨著。同時,它還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形象化的曆史,廣泛涉及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風俗等各方麵。又如,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概括了歐洲300多年的精神曆程。這些書,可以說是常讀常新。
又如一部《紅樓夢》,開啟一門專門學問“紅學”。200多年來無數人研究它,它的奧秘至今沒有窮盡,恐怕對於中國每一個在文學殿堂中徜徉的人而言,《紅樓夢》都是一部意義深遠的書。它構成了我們對於曆史、社會生活、民族情緒最初或最深的理解。
《紅樓夢》第48回香菱向黛玉求教如何做詩的一段,香菱喜歡偷空做點詩,但常有疑問,且隻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這時說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隻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裏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裏先有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謝、阮、庚、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當然,林黛玉的“學詩法”肯定不是全麵的,隻啃書本而不動筆,是不能寫出好詩的。但她談的讀書方法卻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也表明了一個重要的見解,就是要精讀名著,要下功夫去讀一些最基本、較為係統的專業書。這樣,經過反複閱讀、反複思考,就會終身受益。
(2)暢銷的不一定是好書
暢銷書之所以暢銷,要麼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所認可;要麼是通過媒體宣傳的結果。一部分暢銷書是所謂的“經典著作”,而另一部分的暢銷書隻是“快餐式”文化。對於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而言,若隨意濫讀或是因受宣傳的影響而進行媚俗性閱讀,將會養成一種低下的閱讀趣味和閱讀習慣,一旦定型,日後很難糾正過來,更糟糕的是,日後即使再麵對名篇時,已變得俗氣的目光,也會將名篇看俗了。
當然,暢銷的未必是壞書,好書也不一定滯銷。像史蒂芬·霍金寫的《時間簡史》,討論深奧的天體物理學,也曾在全世界大受歡迎。
一位名人曾說:“嚴格劃分何種書該讀,何種書不該讀,是荒謬絕倫的。”話雖如此,在暢銷書之外,擴展孩子的閱讀領域,對於孩子的心智成長,無論如何都是有益的。
(3)根據報刊或有關書上的評介來讀書
比如想讀點當代詩人的詩作,卻不知道有哪些名詩人和著名作品,也不知道這些詩人和作品的特點和風格,就可以通過查閱已經出版的幾種當代文學史上的評述來選擇。有時並無專門的研究目的,隻想選一兩部反映當前社會問題的優秀小說來讀,就可以翻看文藝報刊的評介,或從近年來獲獎的小說中挑選。有的評介文章還有比較,指出某一部書在同類書中的地位和影響,讀這類文章,孩子選書就更方便了。
作為一名讀書人,既要學會閱讀、善於閱讀,也要學會選擇、善於選擇。選擇能使人辨真偽、分優劣、辨美醜;能使人獨立判斷,不盲從,不迷信,即使是名家名篇,也仍有一個選擇的問題。“選擇出智慧”,不會選擇就談不上有所發明和創造。如果想成為創造型人才,那麼,應該學會的頭一件大事,就是能從知識、信息的急流中辨清方向,能從大量文獻資料中選取最有價值的知識、信息。
(4)根據孩子的需要為其選購書
鼓勵孩子自己選擇讀物,和孩子討論哪些是適合他們看的讀物,哪些是他們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讀物,並以此為標準選擇讀物,給孩子一定的選擇讀物的權利。
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的書包裏有一些不良的書籍,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嚴厲地製止,這樣隻會讓孩子為所欲為,家長的製止等於鼓勵了他。家長越不讓他看他越要看,說不定他會看得更認真,故意氣氣家長。要知道這時期的孩子反抗心理都很強烈,不服人管。隻要他想看,他都會有辦法背著家長看的。因此,家長應該放下父母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坐下來了解他所看的書,問問他為什麼喜歡看這本書,跟孩子溝通一下書中的內容,了解孩子希望讀哪些書,再從一個正麵的角度去分析哪方麵的書會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或者使人產生消極的思想,哪些書會給人帶來積極上進的思想。比如可以多跟孩子說說“名人誌於學”的故事,孩子比較容易接受,而且孩子們對這些故事也比較感興趣。如果孩子能從中悟出道理,家長就沒有白花心思。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多了解孩子對哪方麵的書籍比較感興趣,家長在逛書店時就知道該為孩子選擇哪些書了。
什麼是孩子喜歡的書籍?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下列表現來判斷:
當孩子走近書櫃(無論商店還是家裏)時,他是否徑直走向某個特定的書架?
他是否懂得到哪裏去找科學書籍、小說或詩歌?
他有沒有跟在一兩個孩子後頭,按別人的選擇來選書?
孩子閱讀時,看看孩子是否迅速進入了閱讀,他實際閱讀的時間有多長,是否經常談論與書有關的內容等。
如果孩子自己能直接找到一本書,不看其他的書,閱讀時迅速進入情境,閱讀時間較長,經常與夥伴談論書的內容,或做有關的遊戲,則說明他對這類書感興趣。
家長在了解了他們的興趣後,就知道如何為其選購了。
2.要讀名著
什麼是名著呢?美國學者、《大英百科全書》董事會主席莫蒂然·阿德勒認為:所謂名著,必須具備6個標準:
(1)讀者眾多。名著,不是一兩年的暢銷書,而是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2)通俗易懂。名著,麵向大眾而不是麵向專家教授。
(3)永遠不會落後於時代。名著,決不會因政治風雲的改變而失去其價值。
(4)雋永耐讀。名著,一頁上的內容多於書籍的整個思想內容。
(5)最有影響力。名著最有啟發教益,含有獨特見解,是言前人所未言,道古人所未道。
(6)探討的是人生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在某個領域裏有突破性意義的進展。
名著就是這樣的書,哪怕隻是一瞬間,它都會使你從中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名著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書,是世界上億萬讀者多少年來為從中得到特別啟迪而閱讀的書。
名著是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精品,凝聚著許多文學大家畢生的心血。我們知道,曹雪芹為了寫好《紅樓夢》,“披閱十年,增刪五次”,耗盡了最後的生命;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前後修改了7次,可以說是嘔心瀝血……
許多成功人士談起以前的學習經驗,都津津樂道這麼一個話題:小時候很喜歡讀名著,每個人還會列出一串名著的名單,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不必說了,《戰爭與和平》、《複活》、《悲慘世界》、《紅與黑》、《巴黎聖母院》、《約翰·克利斯朵夫》、《呐喊》、《子夜》、《家》、《春》、《秋》,一開就是長長的一串。